認識音樂劇之前,我更先認識《音樂之聲》

文/喻鳴
在對音樂劇尚不知為何物的年代,《雪絨花》《哆來咪》《孤獨的牧羊人》的旋律已經聲入人心。朱莉·安德魯斯電影版的風靡讓這個真善美的故事成為家喻戶曉的經典,加上百老匯版音樂劇成功先例在前,給漢化掃除不少改編和排演的障礙。
七幕人生中文版的編排四平八穩,無太多亮眼之處,亦無甚過失,這樣一個經典IP,穩妥呈現下來便足夠叫人輕松愉悅。為了貼合二戰時期奧地利的故事背景,成年演員清一色譯制腔,乍一聽確有幾分復古洋味。歌曲旋律自不必說,熟悉又動聽,如故友重逢一般讓人心曠神怡。中文版歌詞信達雅,或詼諧童趣,或樸素真摯,恰到好處的唱詞確實讓情感更直擊心懷。
年少時看《音樂之聲》,對上校和修女跨階級的愛情并無多大觸動(確實太理想化了),感受到的更多是瑪利亞對孩子們的理解與關懷,青春期對家人傾聽內心的渴望造就了對這故事原初的喜愛。
青年時再看,“愛”這母題又何止于家人之愛、情人之愛呢,對故國家園的愛,讓這以輕松開局的故事有了更厚重的尾聲。承擔這份家國之愛的,是眼看祖國被納粹剝奪主權的上校。如果說上半場戲眼都在瑪利亞身上,那下半場的戲魂則傾注給了上校。他是戲中最有跨度最具弧光的人,初時冷漠嚴肅刻板,直到聽見孩子們的歌唱,整個人肉眼可見地被音樂柔化了。納粹淫威之下,他拒絕懸掛德國國旗,拒絕接受納粹任命,逃亡前的一曲《雪絨花》,哽咽到無以為繼,一瞬間似乎瞥見這男人堅實外表下深沉的愛。
這版舞臺布景主要是別墅客廳臥室庭院,修道院教堂音樂廳,布藝設計,古典莊重,切換方便。但有些場景銜接不太流暢,比如電閃雷鳴之夜,所有孩子跑到瑪利亞床上,一通聊天后各自回房,該場結束、黑場,卻又突然插入三個孩子摸黑排隊走路,大小孩離隊嚇唬小小孩的片段。還有些地方不知是不是為了預留換裝時間,有拖戲之嫌。結尾的音樂節,上校一家連著兩首歌直接給,呈現方式略微生硬,編排設計上的單薄沒能把這一段情緒推向高潮。
演員表現上,女演員要比男演員亮眼很多,黨韞葳的瑪利亞全卡無休,業務夠硬,朱芾的院長嬤嬤聲音有穿透力,修女們的合唱如唱詩班一樣婉轉,孩子們也合格完成任務。略微遺憾的是,祝頌皓沒有呈現出理想中上校應有的魅力,在松弛度和性格豐富性上可以再提升一下呢。陸宇鵬的羅爾夫戲份很少,和上校長女庭院私會,《轉眼十七歲》那段歌舞簡直夢回《一個美國人在巴黎》,這時期的羅爾夫青澀、熱烈又有點搞怪,和新生代演員較為貼近。待到受納粹精神蠱惑后,對自身信仰的秉信,交雜著對痛擊愛人的于心不忍,這種煎熬情緒很難演繹,小鹿演得就很像演的,生擠出來的表情。三個羅爾夫都尚未出茅廬,好好加油修煉唱功和演技哦。
還有一個遺憾是謝幕時太冷淡,按頭主演打廣告 ,竟然顧不上返場曲,歌曲如此耳熟能詳,不來個全場大合唱真浪費。
誠然,這是一部老中青少幼多代觀眾共賞的合家歡戲,也很適合兒童音樂啟蒙,但請家長教導小孩多注意觀演禮儀,不要脫鞋,不要吵鬧,不要持續踢搖前座椅子,不要實時解說,更不要不聽勸。邪門地這些讓我一次性遇上了,虧坐的還是最佳音效最佳視野區域,結果攤上270度環繞立體的干擾。如果劇場環境一直如此糟糕,簡直逼人不想再買熊孩出沒的音樂劇,畢竟誰都不想掏幾百大洋最后卻困在擁擠的座位里聽旁人直播十萬個為什么。
(20191103 海淀劇院 七幕人生中文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