究竟有沒有必要集卡 以及 中文版值不值

說明:我現(xiàn)場只看過馬佳/林韶/趙超凡,對其他人的點評屬于轉(zhuǎn)述。
雖然是轉(zhuǎn)述,不過我個人,除了李宸希,所有克里斯汀、魅影、子爵,我都通過不合法渠道看了全場。
不喜歡看好評,但是又沒有人專門挑問題來寫,所以本文專門寫或整理"差評"或者"問題"。如果不能接受不寫好評的repo,本文可以不用看。人身攻擊/惡意解讀/惡意抬杠的評論,我會刪評+拉黑;其他隨意。【如果你不能評論或者投票,說明你在我批量預(yù)防性拉黑的黑名單里。主要是沒有興趣和豆瓣劇院組的頂流粉交流,所以作了預(yù)防處理。會有誤傷,我不會核實是不是粉,只是批量操作。】
一、先說結(jié)論:中魅影演出本身并不會讓人看不進去,并不會讓人想奪門而出。
雖然我個人認為票版除非每檔便宜200塊,才值得看一次,否則不值;不過我也能理解一些觀眾一通夸夸的原因:根本原因是它是mega-musical,即便只是一個空殼,但舞美、樂隊、服飾、音效以及快節(jié)奏換景轉(zhuǎn)場,也還是有意思。八十年代末觀眾看到這些+現(xiàn)場樂隊+現(xiàn)場聲學音響效果+現(xiàn)場氛圍感,他們會更為震驚。
二、關(guān)于不同卡司之間差距。
我把tp視頻發(fā)給過業(yè)內(nèi),且他們本身也看過現(xiàn)場。他們不覺得不同卡司之間有太大區(qū)別,只覺得劉令飛“略好”。
三、魅影演員:只說問題。排名不分先后。
劉令飛:演唱容易翻車。常見翻車:氣息有問題+唱不上去也唱不下去+長音拖不夠時值,空著。別人給的說法是,劉令飛發(fā)聲方式本身有問題,本身就容易翻。劉的表演,則確實是“劉令飛”:灑狗血+?張力+臺詞念得可以+臺詞/歌詞能聽清。憑借這個特點,四魅影中,他的“最后巢穴”演得最好(即便和其他版本比,仍然微妙的不對。“最后巢穴”不該只有狗血)。不過其他中魅影,連狗血的感染力都不足,所以劉令飛略好。
馬佳:表演只有走位+走位上的動作,沒有感情/表情,沒有在表演。聲樂我覺得不難聽,反正不想跑,能一直看下去,但缺少層次/細節(jié)/情感的處理。不過我覺得他并不是其他repo說的雞血風格,是正常表演但沒有感情,他并不共鳴這個角色(中文文本有問題,所以未必是他的問題),但并不雞血。
何亮辰:唱歌表演沒感情,和馬佳類似。演唱風格模仿拉面。在“最后巢穴”表演copy了Norm Lewis的“猩猩蹦跳”動作;“為我唱”部分,表演過火;“陰暗爬行”部分,表演過火。有幾處細節(jié)因為過火,有觀眾笑場。
何、劉,表演風格均比較模仿拉面。
頂流唱歌壓喉,聽起來略憋。演唱和表演,學Hugh Panaro的同時學拉面,兩種風格演唱和表演無縫銜接,有一種忽強忽弱的割裂感。(不知道現(xiàn)在比上個月,有沒有好一點。如果好一點,感覺比何亮辰、馬佳會好一點。)
四、克里斯汀的問題:
楊陳的表演屬于提前肌肉記憶、提前作出反應(yīng);
林韶的墓園大歌,聲音過度抖動;
潘杭葦演唱過分統(tǒng)一和“干凈”,沒有變化和感情。
雖然早期repo給林韶很差的評價,不過就深圳場而言,我覺得和其他克里斯汀差不多,深圳場沒有更差。有很多repo說卡洛塔演唱明顯好于克里斯汀,明顯全場最佳,導(dǎo)致克里斯汀受到魅影喜愛的劇情設(shè)定不合理;這個我也沒覺得(就林韶而言),我覺得林韶音色放在劇情里還是自圓其說的。
然后,林韶音色最溫暖;潘音色比較明亮干凈;楊陳低音好聽,但高音音色我更喜歡林韶。
聲樂技術(shù)方面,據(jù)說楊陳最好,而林韶有“抖”的問題(我覺得這個問題只體現(xiàn)在墓園大歌,且也沒有聽不進去)。
五、子爵的問題:子爵的問題我個人不了解,給我的印象是:
超凡整體好一點,氣質(zhì)也好一點;
馬子爵聲樂好一點,而且他聲樂是三個子爵中最好;李子爵不了解,據(jù)說因為風格和其他角色的演員不搭,過于像播音廣播劇,所以出戲。
我覺得中桶子爵整體問題是,和國外版本比不夠“光明”,不是一個亮閃閃的角色,沒有表現(xiàn)出這種氣質(zhì),他和陰暗的魅影拉不開對比。
六、吉里夫人不太像梅格的媽媽,有一種“學小主持人興趣班的初中女生在校園小品里演同學她媽”(←這是引用小紅書別的評論,非原創(chuàng))的觀感。這個問題,和演員本人似乎沒關(guān)系,是選角的問題。
七、林韶沒有我想的那么糟糕,不過面部表情除了“欣喜”“驚恐或厭惡或無奈”(到底是三種中的哪種我分不出來)兩種狀態(tài),沒有什么其他表情。有人嫌棄肢體和體態(tài)不行,不好看,不過我覺得也沒有明顯違和,和其他人差不多,中桶全都這個樣子。她和其他主演的問題差不多:缺情感的傳遞以及缺細節(jié)。不過每個人問題差不多,都是有點形式大于內(nèi)容的感覺,也沒有覺得誰特別垮。
八、林韶和馬佳都假哭,低頭假哭再一抬頭,那個瞬間會非常出戲。
九、我感覺中魅影就是一個空殼,舞美/服飾/裝造/現(xiàn)場樂隊/旋律,這些要素都在;但是表演、聲樂細節(jié)處理、文本、情感以及情感的傳遞,這些存在于原版的內(nèi)容,中文版里面都沒有。
中桶可以看一次、看稀奇,不過沒有太大集卡、二刷的必要,意義不大,質(zhì)量基本上就是這個樣子。如果實際看現(xiàn)場,除非遇到嚴重的設(shè)備故障,否則一定不會受到精神傷害。中桶只是比較形式大于內(nèi)容,沒有原版的情感要素,讓人并不共鳴,所以比較空洞。能看。
十、譯配非常懶,我不會說爛,我會說懶。譯配把遣詞非常粗糙的大白話硬塞進旋律里,如果字數(shù)對不齊就硬改節(jié)奏,字多就硬塞、增加音符數(shù)量,字少就減少音符、延長音符時值。而且歌詞它不貼旋律。
其他評論說譯配絲滑,這個所謂絲滑感受(不考慮措辭是否合適、翻譯是否準確,也不考慮能不能聽懂),那么絲滑的整體印象(即便聽不懂),只存在于《音樂天使》以及這首歌之前,之后粗聽之下都明顯并不絲滑。
十一、《夜之樂章》《主題曲》沒人夸,尤其《主題曲》在各種repo里完全沒人夸。原版招牌片段,中文版沒人夸!【這就是中文版不管歌詞還是演唱,最大的那個問題。】
十二、譯配最尷尬的是《“陰暗爬行”》這首歌。馬佳版本里,克里斯汀被魅影指著罵賤人。這片段中其他用詞,和原版情節(jié)比,也非常出戲,非常可怕。
十三、《“最后巢穴”》很難聽懂,而且不像對話(不是貼不貼旋律的問題,而是語言表達本身不清晰)。這導(dǎo)致我看現(xiàn)場時坐我后排觀眾在悄聲討論:“(克里斯汀)她為什么要親魅影啊”,隨后,她旁邊的觀眾回答“我猜這樣可以救他(可能是指救魅影)”,實在看不明白,給他朋友猜了一個答案。
十四、總之,1、中文歌詞當聽不懂,2、“原版劇情”當成沒有(甚至不說“劇情細節(jié)”,中文版其實它是連情節(jié)/場景都沒有演出來,它只有一個跟著旋律和換景的,大致的故事框架。只有這個能傳遞給觀眾。“stranger than you…”“nighttime sharpens”至少原版這些英文不需要看字幕是聽懂也傳遞了情感的。這些中文版沒有……),3、心理活動當作沒有,
抱著這個預(yù)期去看,絕對不會受到傷害。
看劉令飛灑狗血甚至可以收獲一絲絲感染力(狗血的那種)。如果你是嘎粉或者不是粉但容易滿足、要求不高,那么阿云嘎版本“最后巢穴”至少在主動腦補之下,也次之。——只提《最后巢穴》,是因為這個制作的第一幕基本廢了,從沒人夸《主題曲》《夜之樂章》。沒人夸+媒體場不敢透片段,這是很可怕的事。
不過我自己看現(xiàn)場的那版,我沒有情感上任何一個節(jié)點的共鳴。
十五、在我看來文本的問題會拖累表演。所以文本的問題比“演員是新人演技不熟練”的問題大。《夜之樂章》一開頭一上來就是“欲念沖破界限”,文本本身很難受。仿佛foreplay都沒有就penetration的感覺;而且原版歌詞根本沒有這種東西,原版很顧左右而言他、很壓抑、很含蓄、很曖昧的。絕對不是這么刻意、仿佛觀眾get不到、趕緊給它寫出來的感覺(況且也沒“沖破界限”啊)。
補充:
中文版夜之樂章被官方拿去給高中生譯配為什么不妥:
自己看紐約客文化人(年齡都超過30歲)是怎么評價《劇院魅影》的。
第一個人:“I felt like one of the many younger people who were near us, excited and vaguely 【turned on】.”
第二個人:“I love two things about Maria Bj?rnson’s set design. One is that it has totally nailed the 【erotics of fabric】. The other is the proscenium…you’re looking at these beautiful falling naked lives. And so no matter what is happening in the center of the stage, where everybody is always wearing a lot of clothes, you never forget that you’re inside 【a dirty story】.”
“Well, it takes you to the difference between camp and an attempt at camp. “Phantom” has this 【off, stilted sexiness whose aim is always to make a naked and unashamed appeal to the audience】. It’s natively camp; it’s beyond description. ”
第三個人:“Camp has to be perversely wrong on some level, whereas kitsch is right at the white-hot center of popular culture. It’s the mainstream. And I think “Phantom” is that. I do agree that it’s incredibly sexy. It’s serving 【straight-up gothic erotic fantasy】, and that is very effective. The Phantom is the 【forbidden fruit】. And this is a musical about wanting the bad boy over the boring good boy, Raoul. Who cares about him? The Phantom is like Dracula. He’s biting you in the neck. It’s about how desire is literally subterranean. It drags you down to the depths and ties you up and ravages you!”
出處:《“The Phantom of the Opera” Takes a Final Bow》