先劇后影——《音樂之聲》音樂劇和電影的不同之處

《音樂之聲》其實是先有音樂劇后才有電影。1959年音樂劇《音樂之聲》在百老匯首演,1965年電影《音樂之聲》搬上銀幕。兩者的差異主要體現在劇情走向和歌曲順序的調整。
音樂劇中,開場時修女們合唱圣歌,緊接著女主角瑪利亞唱了一首《The Sound of Music》,而電影則反之。音樂劇中,院長嬤嬤與瑪麗亞見面時合唱了《My Favorite Things》,轉眼就到了上校家里,而電影中刪去了合唱部分,增加了瑪麗亞唱著《I Have Confidence》來到上校家作為過渡。音樂劇中,瑪麗亞與孩子們初次見面就唱起了《Do-Re-Mi》,而電影里這首歌在外出野餐時才出現。音樂劇中,打雷時瑪麗亞為了給孩子們壯膽唱起了《The Lonely Goatherd》,而電影中則是《My Favorite Things》,更為應景。音樂劇中,孩子們迎接男爵夫人艾爾莎唱的是《The Sound of Music》,電影中則是瑪麗亞帶領孩子們表演《The Lonely Goatherd》的木偶戲和上校的《Edelweiss》。音樂劇中,五女兒布麗吉塔點破了瑪利亞與上校之間的感情,而電影中則是由艾爾莎說出。音樂劇中,艾爾莎剛出場時與馬克斯唱了《How Can Love Survive》表達了對上校的愛意,后因政治因素和三觀不合而分手時唱了《No Way to Stop It》,電影中不僅沒有艾爾莎的唱段,馬克斯的戲份也大為縮減。
總體而言,音樂劇更直接;而電影版在劇情發展方面更為自然。

2023.12.24 成都城市音樂廳
有關鍵情節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