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就快過完了”——《寶島一村》賞析

這篇劇評可能有關鍵情節透露
對歷史的紀念,往往由下一個、甚至下下個世代完成。紀念的原因,多半是為了當時的生活。《寶島一村》講的是上個世紀臺灣外省人的命運,針對的則是這個世紀的距離感。所以我們這些大陸觀眾奉獻的掌聲,絕不僅僅是因為我們是大陸人,更因為我們是現代人。
1949年的臺灣,涌來了很多國民黨的軍官和士兵,這些人排著隊在臨時搭建的地方領門牌號碼,以為來年就可以回到大陸;沒想到臨時的住所變成了眷村,很多人到死都沒有回去,但是他們的后代走出了寶島一村。后來,村子被拆遷了,人們又要排著隊領新的門牌號碼。全劇由無數個零散的小故事組成,但是并不雜亂,由兩條主線牽著,一條是異鄉感,包括上一代地理上的異鄉感和第二代心理上的異鄉感;另一條是貧困和擁擠,兩者糾結在一起,縈繞在每個人的心頭。
舞臺劇的主要人物集中在三家:趙家是北京人,有一對夫妻和老太太,后來老太太死了,夫妻生了三個小孩,大女兒大毛做了酒吧女,二女兒二毛變成了憤青,兒子小毛留在臺北發展。朱家男人和臺灣本省女孩私訂終身,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和大毛戀愛破裂出走美國,二兒子在眷村賣包子。周家男人是一個軍官,照顧著行蹤不明的同僚的妻兒,兒子長大后再也沒有回來。配角中除去從頭到尾人們聽不懂他說啥也不知道他叫啥的增添笑點的閑聊男外,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陸奶奶,她身上飽含著說不清道不明的童年的幻想、政治的殘酷和命運的神秘。
全劇有呼應的四組故事分別是包子做法的傳承、十塊錢買棺材的人情、趙家大女兒和朱家大兒子的悲歡離合、周家兒子的父親是誰。趙奶奶從北京到臺灣的路上一直帶著家傳的搟面杖,后來他把包包子的手藝傳給了周阿姨,周阿姨在眷村賣了一輩子包子,又把這門手藝傳給了二兒子。有記者評論說二兒子的人生很失敗,但是我以為,他至少傳承了勤勞的精神,正如趙奶奶拿著搟面杖說的那樣,“只要有這個,就不餓肚子!”
趙奶奶死的時候,老趙沒有錢,就去找常常拜托的本地工匠做一口棺材,木工理所當然的拒絕了,但是當聽說他只有十塊錢的時候,毅然答應了。這一答應,就是一輩子的交情,期間也發生了自制抽水馬桶的好笑事件;到老趙死的時候,他的兒子又找那個本地叔叔替父親做一口十塊錢的棺材。
老趙的大女兒沒有弟弟那么幸運,她和朱家大兒子的戀情遭到了長輩的激烈反對。那個時代,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女孩就要用自己的身體換錢,要么嫁給軍官,要么去當酒吧女。趙媽媽當然是希望大毛嫁給軍官的了,甚至不顧女兒和朱家大兒子的感情,也不顧趙家和朱家的感情也要改變家里的狀況。孩子自然是天真的,不知道現實的殘酷,兩個人商量著私奔。但是私奔當夜因為爭執,大毛留下了。我一直在想,爭執發生在那一晚也許是戲劇性,但是發生也許是很難的,因為一個人醒了,一個人還沒醒。后來大毛去做了酒吧女,還跟著美國大兵去了美國。正如她妹妹二毛看著姐姐拿來錢支援家里卻不敢進村受刺激咆哮的那樣,“外面是真實的世界”。
周家的兒子也去了美國,但是再也沒有回來。童言無忌,卻充斥著無惡意的傷害。小伙伴們從小就猜疑周胖是不是周叔叔的兒子,直到媽媽要自殺那天憋在他心中的疑問終于爆發了。幸而周阿姨轉了一圈又回來了,大概是為了兒子。但是兒子大了,在外面轉悠,再也不回來了。幾十年后,前夫和周阿姨團聚的時候,問她過得好不好,她說“都快過完了……”
是啊,都快過完了,無論是周阿姨,還是寶島一村,還是那個時代。評價那個時代好不好,也許是學者或者政治家們愛做的事,但不是普通人該做的事。無論好不好,人們都那個時代努力的生活過,相互傷害又相互依偎著。即使不在那個時代,人們依舊像奧德賽一樣,尋覓故園。然而對于我們,那個時代也許又是一個故園,那個時間距離很長,但是人和人的心靈距離很近的時代。我們這些冷漠的現代人,與其評價時代,不如讓自己像趙叔叔一樣熱情起來,那怕沒有足夠的智慧,畢竟人對于世界是如此的渺小。
題外話:其間后景是真實世界,前景是幻想世界的場景設定出現了兩次,很有啟發性!
1949年的臺灣,涌來了很多國民黨的軍官和士兵,這些人排著隊在臨時搭建的地方領門牌號碼,以為來年就可以回到大陸;沒想到臨時的住所變成了眷村,很多人到死都沒有回去,但是他們的后代走出了寶島一村。后來,村子被拆遷了,人們又要排著隊領新的門牌號碼。全劇由無數個零散的小故事組成,但是并不雜亂,由兩條主線牽著,一條是異鄉感,包括上一代地理上的異鄉感和第二代心理上的異鄉感;另一條是貧困和擁擠,兩者糾結在一起,縈繞在每個人的心頭。
舞臺劇的主要人物集中在三家:趙家是北京人,有一對夫妻和老太太,后來老太太死了,夫妻生了三個小孩,大女兒大毛做了酒吧女,二女兒二毛變成了憤青,兒子小毛留在臺北發展。朱家男人和臺灣本省女孩私訂終身,有兩個兒子,大兒子和大毛戀愛破裂出走美國,二兒子在眷村賣包子。周家男人是一個軍官,照顧著行蹤不明的同僚的妻兒,兒子長大后再也沒有回來。配角中除去從頭到尾人們聽不懂他說啥也不知道他叫啥的增添笑點的閑聊男外,讓人印象深刻的就是陸奶奶,她身上飽含著說不清道不明的童年的幻想、政治的殘酷和命運的神秘。
全劇有呼應的四組故事分別是包子做法的傳承、十塊錢買棺材的人情、趙家大女兒和朱家大兒子的悲歡離合、周家兒子的父親是誰。趙奶奶從北京到臺灣的路上一直帶著家傳的搟面杖,后來他把包包子的手藝傳給了周阿姨,周阿姨在眷村賣了一輩子包子,又把這門手藝傳給了二兒子。有記者評論說二兒子的人生很失敗,但是我以為,他至少傳承了勤勞的精神,正如趙奶奶拿著搟面杖說的那樣,“只要有這個,就不餓肚子!”
趙奶奶死的時候,老趙沒有錢,就去找常常拜托的本地工匠做一口棺材,木工理所當然的拒絕了,但是當聽說他只有十塊錢的時候,毅然答應了。這一答應,就是一輩子的交情,期間也發生了自制抽水馬桶的好笑事件;到老趙死的時候,他的兒子又找那個本地叔叔替父親做一口十塊錢的棺材。
老趙的大女兒沒有弟弟那么幸運,她和朱家大兒子的戀情遭到了長輩的激烈反對。那個時代,要想改變自己的命運,女孩就要用自己的身體換錢,要么嫁給軍官,要么去當酒吧女。趙媽媽當然是希望大毛嫁給軍官的了,甚至不顧女兒和朱家大兒子的感情,也不顧趙家和朱家的感情也要改變家里的狀況。孩子自然是天真的,不知道現實的殘酷,兩個人商量著私奔。但是私奔當夜因為爭執,大毛留下了。我一直在想,爭執發生在那一晚也許是戲劇性,但是發生也許是很難的,因為一個人醒了,一個人還沒醒。后來大毛去做了酒吧女,還跟著美國大兵去了美國。正如她妹妹二毛看著姐姐拿來錢支援家里卻不敢進村受刺激咆哮的那樣,“外面是真實的世界”。
周家的兒子也去了美國,但是再也沒有回來。童言無忌,卻充斥著無惡意的傷害。小伙伴們從小就猜疑周胖是不是周叔叔的兒子,直到媽媽要自殺那天憋在他心中的疑問終于爆發了。幸而周阿姨轉了一圈又回來了,大概是為了兒子。但是兒子大了,在外面轉悠,再也不回來了。幾十年后,前夫和周阿姨團聚的時候,問她過得好不好,她說“都快過完了……”
是啊,都快過完了,無論是周阿姨,還是寶島一村,還是那個時代。評價那個時代好不好,也許是學者或者政治家們愛做的事,但不是普通人該做的事。無論好不好,人們都那個時代努力的生活過,相互傷害又相互依偎著。即使不在那個時代,人們依舊像奧德賽一樣,尋覓故園。然而對于我們,那個時代也許又是一個故園,那個時間距離很長,但是人和人的心靈距離很近的時代。我們這些冷漠的現代人,與其評價時代,不如讓自己像趙叔叔一樣熱情起來,那怕沒有足夠的智慧,畢竟人對于世界是如此的渺小。
題外話:其間后景是真實世界,前景是幻想世界的場景設定出現了兩次,很有啟發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