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號真的存在過嗎?——《如夢似夢》賴聲川的太虛幻境

看過《如夢似夢》之後的一周裡,這個故事在腦海中起起伏伏,始終不肯散去。將近八個小時的演出,無數故事細節(jié)不可能都回憶得起來。找來了劇本,以為可以弄清楚,沒想到看完之後,更覺得自己彷彿掉進了《歌劇魅影》裡魅影的多棱鏡陷阱,到處都是鏡像,根本分不清哪一個是真,哪一個是假。正如《紅樓夢》所雲:假作真時真亦假,無為有處有還無。
最開始覺得不對勁的地方,是五號的前妻,或者確切地說:是他們的孩子。還記得孩子是怎麼來的嗎?妻子述說她很久以來一直做的一個噩夢,在夢的結尾,她去看夢幻醫(yī)生,醫(yī)生遞給她一個孩子,她抱著孩子走向五號,兩個人開始了一段幸福的生活。
有趣的是孩子的名字叫“和平”。而妻子在第一次遇見5號的那天,兩個人談論電影的時候,妻子說:“這種電影裡面從來就看不到人與人之間彼此的廝殺和虐待。那樣才真實:把對方折磨到半死,然後等他報復。”這個是妻子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看法——非常悲觀,非常激烈。只有在夢幻醫(yī)生給了她和平之後,她才過了一段幸福的生活。
也許你會說:這沒什麼奇怪啊,醫(yī)生給孩子的情節(jié)是在夢中,然後在生活裡他們就生了一個孩子。
那你還記得孩子死的時候的情形嗎?
夫妻兩個人去求醫(yī)生讓他們加入試驗計劃,醫(yī)生拒絕了。妻子把孩子放在醫(yī)生的桌子上,和五號緩緩離開,在舞臺的一個角落,互相擁抱。
也許你又會說,這個是回憶嘛~不必要演出每一個細節(jié)啊~
好吧,那麼你告訴我,為什麼只有5號和妻子是沒有名字的?在即使是妓院裡一個端茶的粗使丫頭或者是跑堂的小弟都有的情況下。
還記得妻子的噩夢嗎?她夢見她得了一種怪病,這個病是她最大的敵人給她的。她在街上向行人求助,可是沒有人理她。她疲乏無助地走上了一個餐廳的二樓,正好她的敵人就坐在那裡。然後敵人看到她,就從樓上跌下去,摔死了。
劇中有誰是那樣子死的?王德寶。
可是,再仔細看看妻子和“敵人”最後的對視:“我站在那邊看著他,心想,好奇怪,我們還是又碰頭了,真巧。在這個時候,他。。。漸漸抬頭看我。我平靜地看著他,他一時也沒認出我。突然之間,他的表情從正常轉成恐慌,他的眼睛突然睜大,慘叫一聲、往後一蹬,摔到窗外,跌到馬路上?!背硕堑那楣?jié),分明就是顧香蘭和伯爵的最後一面啊!而且在賴聲川導演根據2000年5月演出的版本寫的《如夢之夢》劇本裡,伯爵就是從樓上跌下去的。
對,沒錯!我覺得妻子就是顧香蘭。
顧香蘭在妓院長大,很難不體會到世態(tài)炎涼,她會覺得人與人之間就是廝殺和虐待,再正常不過。
還記得在電影院門口,妻子和情人打電話時候說的髒話嗎?還記得美麗、典雅的顧香蘭和那些藝術家們在一起之後偶爾表現出來的狂放嗎?多麼相似的感覺?。∵€有誰有這樣和整齣戲貌似不搭的粗口?醫(yī)生小梅。那小梅和這兩個女性是什麼關係呢?我後面會分析。
在劇中,除了西藏故事裡的妻子和孩子們,有誰得過“怪病”呢?5號、妻子在夢中、孩子和平。
所有的人都知道:5號就是伯爵。伯爵對顧香蘭,應該是又愛又恨的吧?如果不愛,就不會把燭臺一直看作是最心愛的東西;如果不恨,就不會自己跑掉,把身無分文的她扔在異國他鄉(xiāng)。
伯爵對香蘭,一定有歉疚、思念和放不下的割捨。大概也是這樣,才會有5號,執(zhí)著地探求他的前世今生吧?
所謂“怪病”,就是心病吧?愛、恨、歉疚、思念。。。。。。各種放不下的執(zhí)念。還記得醫(yī)生說5號的病在西方怎麼叫嗎?Consumption,消耗。就像各種慢性病的重要病因都是情緒導致的一樣,它不會很快殺死你,但會耗盡你生命中的能量。
那麼妻子的病來自哪裡呢?她有一個沒有出現過的同性情人。她是在第二次看電影的時候消失的,消失之前又接到了那個電話,她受不了情人的糾纏,崩潰消失了。情人和丈夫一起,消耗掉了她的生命。顧香蘭到巴黎之後的生活,不就是這個樣子嗎?
可是,那幾通不說話的電話,真的是情人打來的嗎?
還記得電話第一次出現的場景吧?晚上,5號自己在家,電話裡,對面的人什麼都沒有說。只有粗重的呼吸聲。
等等,粗重的呼吸聲,多麼熟悉的聲音?。≈夭〉?號,每天在醫(yī)生小梅的自他交換的呼吸聲中醒來。那麼,這是一個來自未來的電話嗎?這樣的電話,讓妻子消失,讓5號從“妻子”的幻覺中醒過來,繼續(xù)前行。尋找生命中最大的心結——顧香蘭。
也許,就像西藏的那個故事,牧羊人根本就沒有過“妻子”和“孩子”,那只是一個夢而已。醒來,才是“真正的生活”。
又或者。。。他根本沒有“真正的生活”,他有的,只是“怪病”,他生命的意義,只是找到顧香蘭。
還記得他對小梅描述顧香蘭之死的話嗎?“她死了,我也沒有活下去的意義了。死亡已經逼得這麼近了?!被蛘撸皇穷櫹闾m的夢,用來和伯爵再做一次不一樣的告別的吧?
又或者,他是小梅幻想出來的吧?整個故事,都是小梅幻想出來的,顧香蘭、妻子、小梅,根本就是一個女人的三個分身。小梅說:在5號去世之後,她收藏了他的日記,但上面並沒有寫那個長長的故事,“只有一些簡單的句子”。
還記得那個“看見自己”的湖嗎?在湖邊,顧香蘭看見年輕的自己坐在椅子上,湖對面,是老年的香蘭。5號看見的是開槍的伯爵,可伯爵看見的是什麼?什麼都沒有。
所以。。。。。。5號病人,只是個幻想出來的人物吧?只是個用來講故事的角色吧?只是為了讓顧香蘭說出臨終的話,得到內心的平靜的吧?
五號對小梅說:“這個世界,我們的身體,是我們自己一磚一瓦蓋起來的,我們是自己的建築師,蓋了自己的房子。”那麼,我們每個人都是建築師,五號的職業(yè)恰好就是建築師,。所以,五號可以是你,可以是我,可以是任何一個觀眾。所以,他對著觀眾說:你們都在這個故事裡面。
還記得五號之歌嗎?
有沒有誰,來過這個地方?
有沒有誰,看見過我的臉?
我想我記得,我想我忘了,
你曾經在我的夢裡徘徊。
我想我記得,我想我忘了,
我曾在你的故事中歌唱。
我想我記得,我想我忘了.....
拜託~根本就沒有“你”,誰又看過你的臉?“你”可以是任何人,誰都看過你的臉。故事就這樣,延伸到舞臺下,就像那個重新佈置的劇場,劇場裡的每一位觀眾,都走進了故事裡。
你也許會覺得哪裡不對,或許會說出這個那個細節(jié)來否定我的推斷,那麼我會告訴你:一,我並沒有想出所有細節(jié)的來龍去脈;二,《如夢》並不是一部西方思維的推理劇,它更是中國的山水寫意,有虛有實。有邏輯,也有象徵。三,它更像生命歷程本身,有偶然,有必然(江紅的早餐),有和你切身有關的,你知道的事;也有和你切身有關的,你所不知道的事。(小梅和江紅)
生命本身,根本沒有答案。
因為演員年齡的關係,觀眾對角色的相對長幼可能會有感覺上的錯位。看紀念冊裡的《如夢》時間圖,五號1952年生,江紅1970年生,醫(yī)生小梅1975年生。所以,小梅和江紅應該是差不多大的同齡人,她們之間,有著隱隱約約的聯(lián)繫。
也許你會特別得意地問我:那江紅呢?如果5號是虛幻的,那江紅是誰幻想出來的?
對,江紅。她也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你想過一個正在國內最高學府學習美術的年輕人,為什麼會偷渡去法國嗎?理解江紅,非常簡單。只要有一個數字,她到巴黎的時間。
很喜歡臺灣演員劉美鈺演繹的江紅,她的聲音裡充滿了柔弱無依的味道,一個失去了家的孩子,怎樣都是孤單。理解了她之後,再琢磨她留給五號的信,一下子變得充滿了意味。聽她滿心委屈地說:“[你永遠在我心裡……我會永遠跟著你……永遠跟著你……]這是我離開中國之後,生命的主題曲。為什麼我們最愛的東西給我們最大的快樂,也給我們最大的痛苦?”真的很讓人心疼。(這裡的“你”應該不是5號吧。)
《如夢》的臺詞,有很多次的重複,比如讀江紅的信,比如老年香蘭回憶起離開妓院時候對眾人說過的話。這些臺詞先後由不同的角色,或者同一個角色的不同時期的演員象多重唱的不同聲部一樣念出來,那種韻律感,很美。
在故事結構和角色設置上,也有重複的地方可以玩味。比如陳溱飾演的媽媽十里紅把香蘭介紹給伯爵,又飾演徐教授,告訴五號怎樣找到香蘭。上世紀30年代的巴黎,她是熱愛浮世繪的貴婦人崗蒂,90年代,她又是城堡裡崇拜“日本藝術家”的客人1#,並且送了香蘭和伯爵的畫像給5號。陳溱頗有亮點的表演和特殊的嗓音,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留下了一條比較明顯的線索。
這些故意的重複,是暗示,也象生命的輪迴。又或者是人與人的故事,常常有相似的地方。
超現實主義者的臺詞也很有趣:
“我們現在以為的現實,其實是一些隨機片段的組合,不具有任何代表性或含意。惟有在夢境之中才能找到真理!
用催眠的手法摹擬這種夢境的現實也可以解放我們的心靈,創(chuàng)造自動寫作的絕佳境界……”
如果認為《如夢》說的僅僅是個人的愛恨情仇的話,那就太看低了這部作品。裡面的人物,都在命運的安排或者是時勢的壓迫下身不由己。
比如,王德寶。他是故事中另外一個關鍵人物。江南紡織業(yè)受到外國衝擊的衰敗、報效國家的熱忱成為一場空,都代表了太多中國人的人生浮沉。還好,67年,他就去世了。
看賴聲川導演的00版劇本,2013版下本的改動很大,劇情簡潔了很多。伯爵這個角色添加了註腳:他對女人的興趣,遠遠沒有藝術品大。劇情改動之後,他對香蘭的情,淡了不少。10年了,人的思想、心情、看待事物的方式,都會變的吧。
說了那麼多,我卻並不認為我一定猜對了編劇的意圖?;蛘呤怯^眾一思考,編劇就發(fā)笑?^-^以上不過是我看了《如夢之夢》之後所做的夢,你呢?做了怎樣的夢?
ps:關于舞臺之美,請點擊:http://www.czkrt.cn/location/drama/review/5878008/
最開始覺得不對勁的地方,是五號的前妻,或者確切地說:是他們的孩子。還記得孩子是怎麼來的嗎?妻子述說她很久以來一直做的一個噩夢,在夢的結尾,她去看夢幻醫(yī)生,醫(yī)生遞給她一個孩子,她抱著孩子走向五號,兩個人開始了一段幸福的生活。
有趣的是孩子的名字叫“和平”。而妻子在第一次遇見5號的那天,兩個人談論電影的時候,妻子說:“這種電影裡面從來就看不到人與人之間彼此的廝殺和虐待。那樣才真實:把對方折磨到半死,然後等他報復。”這個是妻子對人與人之間關係的看法——非常悲觀,非常激烈。只有在夢幻醫(yī)生給了她和平之後,她才過了一段幸福的生活。
也許你會說:這沒什麼奇怪啊,醫(yī)生給孩子的情節(jié)是在夢中,然後在生活裡他們就生了一個孩子。
那你還記得孩子死的時候的情形嗎?
夫妻兩個人去求醫(yī)生讓他們加入試驗計劃,醫(yī)生拒絕了。妻子把孩子放在醫(yī)生的桌子上,和五號緩緩離開,在舞臺的一個角落,互相擁抱。
也許你又會說,這個是回憶嘛~不必要演出每一個細節(jié)啊~
好吧,那麼你告訴我,為什麼只有5號和妻子是沒有名字的?在即使是妓院裡一個端茶的粗使丫頭或者是跑堂的小弟都有的情況下。
還記得妻子的噩夢嗎?她夢見她得了一種怪病,這個病是她最大的敵人給她的。她在街上向行人求助,可是沒有人理她。她疲乏無助地走上了一個餐廳的二樓,正好她的敵人就坐在那裡。然後敵人看到她,就從樓上跌下去,摔死了。
劇中有誰是那樣子死的?王德寶。
可是,再仔細看看妻子和“敵人”最後的對視:“我站在那邊看著他,心想,好奇怪,我們還是又碰頭了,真巧。在這個時候,他。。。漸漸抬頭看我。我平靜地看著他,他一時也沒認出我。突然之間,他的表情從正常轉成恐慌,他的眼睛突然睜大,慘叫一聲、往後一蹬,摔到窗外,跌到馬路上?!背硕堑那楣?jié),分明就是顧香蘭和伯爵的最後一面啊!而且在賴聲川導演根據2000年5月演出的版本寫的《如夢之夢》劇本裡,伯爵就是從樓上跌下去的。
對,沒錯!我覺得妻子就是顧香蘭。
顧香蘭在妓院長大,很難不體會到世態(tài)炎涼,她會覺得人與人之間就是廝殺和虐待,再正常不過。
還記得在電影院門口,妻子和情人打電話時候說的髒話嗎?還記得美麗、典雅的顧香蘭和那些藝術家們在一起之後偶爾表現出來的狂放嗎?多麼相似的感覺?。∵€有誰有這樣和整齣戲貌似不搭的粗口?醫(yī)生小梅。那小梅和這兩個女性是什麼關係呢?我後面會分析。
在劇中,除了西藏故事裡的妻子和孩子們,有誰得過“怪病”呢?5號、妻子在夢中、孩子和平。
所有的人都知道:5號就是伯爵。伯爵對顧香蘭,應該是又愛又恨的吧?如果不愛,就不會把燭臺一直看作是最心愛的東西;如果不恨,就不會自己跑掉,把身無分文的她扔在異國他鄉(xiāng)。
伯爵對香蘭,一定有歉疚、思念和放不下的割捨。大概也是這樣,才會有5號,執(zhí)著地探求他的前世今生吧?
所謂“怪病”,就是心病吧?愛、恨、歉疚、思念。。。。。。各種放不下的執(zhí)念。還記得醫(yī)生說5號的病在西方怎麼叫嗎?Consumption,消耗。就像各種慢性病的重要病因都是情緒導致的一樣,它不會很快殺死你,但會耗盡你生命中的能量。
那麼妻子的病來自哪裡呢?她有一個沒有出現過的同性情人。她是在第二次看電影的時候消失的,消失之前又接到了那個電話,她受不了情人的糾纏,崩潰消失了。情人和丈夫一起,消耗掉了她的生命。顧香蘭到巴黎之後的生活,不就是這個樣子嗎?
可是,那幾通不說話的電話,真的是情人打來的嗎?
還記得電話第一次出現的場景吧?晚上,5號自己在家,電話裡,對面的人什麼都沒有說。只有粗重的呼吸聲。
等等,粗重的呼吸聲,多麼熟悉的聲音?。≈夭〉?號,每天在醫(yī)生小梅的自他交換的呼吸聲中醒來。那麼,這是一個來自未來的電話嗎?這樣的電話,讓妻子消失,讓5號從“妻子”的幻覺中醒過來,繼續(xù)前行。尋找生命中最大的心結——顧香蘭。
也許,就像西藏的那個故事,牧羊人根本就沒有過“妻子”和“孩子”,那只是一個夢而已。醒來,才是“真正的生活”。
又或者。。。他根本沒有“真正的生活”,他有的,只是“怪病”,他生命的意義,只是找到顧香蘭。
還記得他對小梅描述顧香蘭之死的話嗎?“她死了,我也沒有活下去的意義了。死亡已經逼得這麼近了?!被蛘撸皇穷櫹闾m的夢,用來和伯爵再做一次不一樣的告別的吧?
又或者,他是小梅幻想出來的吧?整個故事,都是小梅幻想出來的,顧香蘭、妻子、小梅,根本就是一個女人的三個分身。小梅說:在5號去世之後,她收藏了他的日記,但上面並沒有寫那個長長的故事,“只有一些簡單的句子”。
還記得那個“看見自己”的湖嗎?在湖邊,顧香蘭看見年輕的自己坐在椅子上,湖對面,是老年的香蘭。5號看見的是開槍的伯爵,可伯爵看見的是什麼?什麼都沒有。
所以。。。。。。5號病人,只是個幻想出來的人物吧?只是個用來講故事的角色吧?只是為了讓顧香蘭說出臨終的話,得到內心的平靜的吧?
五號對小梅說:“這個世界,我們的身體,是我們自己一磚一瓦蓋起來的,我們是自己的建築師,蓋了自己的房子。”那麼,我們每個人都是建築師,五號的職業(yè)恰好就是建築師,。所以,五號可以是你,可以是我,可以是任何一個觀眾。所以,他對著觀眾說:你們都在這個故事裡面。
還記得五號之歌嗎?
有沒有誰,來過這個地方?
有沒有誰,看見過我的臉?
我想我記得,我想我忘了,
你曾經在我的夢裡徘徊。
我想我記得,我想我忘了,
我曾在你的故事中歌唱。
我想我記得,我想我忘了.....
拜託~根本就沒有“你”,誰又看過你的臉?“你”可以是任何人,誰都看過你的臉。故事就這樣,延伸到舞臺下,就像那個重新佈置的劇場,劇場裡的每一位觀眾,都走進了故事裡。
你也許會覺得哪裡不對,或許會說出這個那個細節(jié)來否定我的推斷,那麼我會告訴你:一,我並沒有想出所有細節(jié)的來龍去脈;二,《如夢》並不是一部西方思維的推理劇,它更是中國的山水寫意,有虛有實。有邏輯,也有象徵。三,它更像生命歷程本身,有偶然,有必然(江紅的早餐),有和你切身有關的,你知道的事;也有和你切身有關的,你所不知道的事。(小梅和江紅)
生命本身,根本沒有答案。
因為演員年齡的關係,觀眾對角色的相對長幼可能會有感覺上的錯位。看紀念冊裡的《如夢》時間圖,五號1952年生,江紅1970年生,醫(yī)生小梅1975年生。所以,小梅和江紅應該是差不多大的同齡人,她們之間,有著隱隱約約的聯(lián)繫。
也許你會特別得意地問我:那江紅呢?如果5號是虛幻的,那江紅是誰幻想出來的?
對,江紅。她也是一個非常非常重要的角色。你想過一個正在國內最高學府學習美術的年輕人,為什麼會偷渡去法國嗎?理解江紅,非常簡單。只要有一個數字,她到巴黎的時間。
很喜歡臺灣演員劉美鈺演繹的江紅,她的聲音裡充滿了柔弱無依的味道,一個失去了家的孩子,怎樣都是孤單。理解了她之後,再琢磨她留給五號的信,一下子變得充滿了意味。聽她滿心委屈地說:“[你永遠在我心裡……我會永遠跟著你……永遠跟著你……]這是我離開中國之後,生命的主題曲。為什麼我們最愛的東西給我們最大的快樂,也給我們最大的痛苦?”真的很讓人心疼。(這裡的“你”應該不是5號吧。)
《如夢》的臺詞,有很多次的重複,比如讀江紅的信,比如老年香蘭回憶起離開妓院時候對眾人說過的話。這些臺詞先後由不同的角色,或者同一個角色的不同時期的演員象多重唱的不同聲部一樣念出來,那種韻律感,很美。
在故事結構和角色設置上,也有重複的地方可以玩味。比如陳溱飾演的媽媽十里紅把香蘭介紹給伯爵,又飾演徐教授,告訴五號怎樣找到香蘭。上世紀30年代的巴黎,她是熱愛浮世繪的貴婦人崗蒂,90年代,她又是城堡裡崇拜“日本藝術家”的客人1#,並且送了香蘭和伯爵的畫像給5號。陳溱頗有亮點的表演和特殊的嗓音,給人留下深刻的印象,也留下了一條比較明顯的線索。
這些故意的重複,是暗示,也象生命的輪迴。又或者是人與人的故事,常常有相似的地方。
超現實主義者的臺詞也很有趣:
“我們現在以為的現實,其實是一些隨機片段的組合,不具有任何代表性或含意。惟有在夢境之中才能找到真理!
用催眠的手法摹擬這種夢境的現實也可以解放我們的心靈,創(chuàng)造自動寫作的絕佳境界……”
如果認為《如夢》說的僅僅是個人的愛恨情仇的話,那就太看低了這部作品。裡面的人物,都在命運的安排或者是時勢的壓迫下身不由己。
比如,王德寶。他是故事中另外一個關鍵人物。江南紡織業(yè)受到外國衝擊的衰敗、報效國家的熱忱成為一場空,都代表了太多中國人的人生浮沉。還好,67年,他就去世了。
看賴聲川導演的00版劇本,2013版下本的改動很大,劇情簡潔了很多。伯爵這個角色添加了註腳:他對女人的興趣,遠遠沒有藝術品大。劇情改動之後,他對香蘭的情,淡了不少。10年了,人的思想、心情、看待事物的方式,都會變的吧。
說了那麼多,我卻並不認為我一定猜對了編劇的意圖?;蛘呤怯^眾一思考,編劇就發(fā)笑?^-^以上不過是我看了《如夢之夢》之後所做的夢,你呢?做了怎樣的夢?
ps:關于舞臺之美,請點擊:http://www.czkrt.cn/location/drama/review/5878008/
有關鍵情節(jié)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