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夢之夢,舞臺之美

2013年4月10日、11日,連著做了兩個晚上的夢。那是兩場多么華美,盛大,驚心動魄,又讓人暈眩的夢哦!
夢中最大的驚喜是遇見金士杰老師的伯爵。
3月31日剛剛看過《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他的莫利教授是那么的蒼老,衰弱,即使是出場的舞蹈,也分明是一個有點佝僂的老人了。他所有的精彩,都表現在他的大腦。
當4月10日他出現在轉圈的人群中的時候,那挺直的背,瀟灑的走路姿態,我笑了:他還是那個永遠的金士杰。11日的伯爵雖然戲份不是特別多,但仍然是我在舞臺上看到過的最好的對“老外”的詮釋,包括國內最好的話劇或是電影演員在內。
但遺憾的是,和上半場的安排不同,最靠近觀眾的那個舞臺,只有一場伯爵的戲,又是群戲。真的很不過癮啊。
舞臺的布局大概是《如夢之夢》最成功,也被遠席觀眾吐槽最多的一個方面。
可是當你仔仔細細地琢磨過之后,你就會發現,這樣的設計是多么的必要,又是多么的奇妙!
舞臺空間的拓展,提供了眾多演員調度的方便,也為敘事的宏大,提供了一種空間上的支持。
夢,常常是違反常規的。幾場病房的戲,實際在時間上距離述說的“現在”更近。卻反而放在了距離觀眾更遠的南舞臺,而講述的故事,卻發生在更近的東、西、北舞臺上,既方便觀看,又創造了夢的感覺。
還有那個很重要的“看見自己”的湖,藍色的湖水,飄渺的霧氣,沒有大進深的舞臺,恐怕難以有那么美的感覺。顧香蘭離開妓院一場戲,旋轉的玫瑰燈,扮演她的兩個演員,一在紗帳里,一在紗帳外漸行漸遠,人生的兩個階段同時展現在舞臺上,真的是太美了~
用不同的演員來演同一個角色,兩個代表角色不同時期的演員在舞臺上同時出現,帶來特別強烈的時空交錯感,仿佛由演員帶著你走進時光隧道,看見了過去的景象,很震撼。
以前很難想象,除了改變化妝和布景,“時間”怎么在舞臺上表現出來?!度鐗簟窡o疑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演員轉圈的場景,也讓人喜歡不已??促嚶暣▽а莸淖允觯`感來自于印度的菩提迦葉轉塔。在了解之前,我私下揣測:除了輪回不已的生命,和大街上熙熙攘攘的場景,這也代表了時間的流動吧?講述或者故事發生的同時,顧香蘭、王德寶在舞臺上一圈一圈走著,就象表針一圈一圈地轉,時間在不停地流逝。舞臺成了一個如假包換的四維空間,多么奇妙的設計!
也是轉圈這個設計,讓人想到人生,有的人快;有的人慢;有的人掉隊;有的人,根本不想按常規和其他人一起轉。最后的這類人,多半是哲學家或者藝術家,又或是生活家。金寶也是這樣的人吧?^_^
四個舞臺,兩、三個演員演同一個角色,燈光明暗的切換,在舞臺上創造出電影蒙太奇的效果,而觀眾又可以距離演員如此的近,這種創造,不知道除了對“舞臺”這個概念超好的賴聲川導演,在華人戲劇圈里,還有誰可以想得出來。
有時候樓上樓下同時在發生著什么,又象電影的畫面一分為二,同時在講兩件事。舞臺和電影的通感,也是第一次感覺到。
也有人不喜歡一個演員在說,另外一個演員在演的方式,但我很喜歡。就拿顧香蘭來說,很難想象沒有史可扮演老年,述說故事,譚卓或者是許晴,可以給人那么有韻味的老年形象,從而帶出時間的跨度感來。更不要說從場地調度來講了,如果同一個演員演一個角色,怕是要分成四天演了?。菢訒^癮嗎?pia飛!你想什么呢?!><!)
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個場景是在妓院。二樓,媽媽十里紅和金姨在勸說香蘭,一樓,妓女們在跳舞,不是艷舞,是展現技藝的舞蹈。用劇中的臺詞來說:“大家以為找妓女只是為了跟她睡覺。當年哪是這樣的?我們賣的哪里是身體?我們賣的就是中國男人自古以來得不到的一種玩意兒,那個玩意兒叫L’amour! 。愛情。”記得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具體分析過,為什么妓女會特別得到文學家和藝術家的青睞。因為在一定程度上,她們比普通女人在經濟和感情上更不受男人的約束。因此,顧香蘭可以有教授嘴里講的“真感情”;因此,妓女會學習琴棋書畫,充滿了風情和智慧。這點也是國內大導演涉及妓女的大片中比較失敗的一個方面。秦淮名妓可不僅僅只是一群會大呼小叫的俗氣女人。
說到妓院的戲,不得不提葉錦添的服裝設計。尤其是旗袍,真的是太美了!從傳統的花朵圖案,到顧香蘭被伯爵包養后更符合西方審美的幾何圖形,無一不印象深刻。五號的風衣和伯爵的手套也很迷人。
《如夢似夢》的音樂也是一大亮點。尤其是那把笛子,一下子就吹出了東方的韻味。笛師胡帥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曾獲“文華獎”專業組最高獎等諸多獎項。劇中音樂為原創。當胡帥身穿長衫站在舞臺一角,悠悠的笛聲響起的時候,在充滿詩意的畫面中,那個曾經雅致的中華就回來了。
這部戲有東方也有西方,吉他手亦會在演出的過程中席地而坐,一個副光源暗暗地打過去,烘托氛圍又不奪人眼球。
紀念冊也很值得購買。有每一幕的小結目錄,時間圖,人物關系圖,場景方位圖等便于回憶、理解劇情的資訊。當然還有賴聲川導演的創作思路、過程等等文章。演員們的介紹和自述也挺有趣。在這個部分你看到的是全部演員和幕后主要工作人員,這份尊重與盡心,令人感動。對比我們的網站,常常是男女三四號角色就找不到飾演者名單了,誰又不是從nobody做起的呢?這真是個沒有底蘊的圈子啊!
關于表演,李宇春比想象的好,臺灣口音的火候很合適。許晴的爆發力挺好的,倒是第一次見,形體上雖然有一點點過。孫強的5號也很不錯,那種痛苦得發抖的感覺,表現得很好。史可無疑是下半本的“定海神針”,聽她講故事很享受。
飾演十里紅、崗蒂夫人、法國客人1#的陳溱,聲線特殊,表演也有看頭。羅巍的王德寶印象深刻,臺詞的節奏感很好!
嚴重劇透的劇情分析文《五號真的存在過嗎?——賴聲川的太虛幻境》請點擊 http://www.czkrt.cn/location/drama/review/5878006/
夢中最大的驚喜是遇見金士杰老師的伯爵。
3月31日剛剛看過《最后十四堂星期二的課》,他的莫利教授是那么的蒼老,衰弱,即使是出場的舞蹈,也分明是一個有點佝僂的老人了。他所有的精彩,都表現在他的大腦。
當4月10日他出現在轉圈的人群中的時候,那挺直的背,瀟灑的走路姿態,我笑了:他還是那個永遠的金士杰。11日的伯爵雖然戲份不是特別多,但仍然是我在舞臺上看到過的最好的對“老外”的詮釋,包括國內最好的話劇或是電影演員在內。
但遺憾的是,和上半場的安排不同,最靠近觀眾的那個舞臺,只有一場伯爵的戲,又是群戲。真的很不過癮啊。
舞臺的布局大概是《如夢之夢》最成功,也被遠席觀眾吐槽最多的一個方面。
可是當你仔仔細細地琢磨過之后,你就會發現,這樣的設計是多么的必要,又是多么的奇妙!
舞臺空間的拓展,提供了眾多演員調度的方便,也為敘事的宏大,提供了一種空間上的支持。
夢,常常是違反常規的。幾場病房的戲,實際在時間上距離述說的“現在”更近。卻反而放在了距離觀眾更遠的南舞臺,而講述的故事,卻發生在更近的東、西、北舞臺上,既方便觀看,又創造了夢的感覺。
還有那個很重要的“看見自己”的湖,藍色的湖水,飄渺的霧氣,沒有大進深的舞臺,恐怕難以有那么美的感覺。顧香蘭離開妓院一場戲,旋轉的玫瑰燈,扮演她的兩個演員,一在紗帳里,一在紗帳外漸行漸遠,人生的兩個階段同時展現在舞臺上,真的是太美了~
用不同的演員來演同一個角色,兩個代表角色不同時期的演員在舞臺上同時出現,帶來特別強烈的時空交錯感,仿佛由演員帶著你走進時光隧道,看見了過去的景象,很震撼。
以前很難想象,除了改變化妝和布景,“時間”怎么在舞臺上表現出來?!度鐗簟窡o疑做到了,而且做得很好。
演員轉圈的場景,也讓人喜歡不已??促嚶暣▽а莸淖允觯`感來自于印度的菩提迦葉轉塔。在了解之前,我私下揣測:除了輪回不已的生命,和大街上熙熙攘攘的場景,這也代表了時間的流動吧?講述或者故事發生的同時,顧香蘭、王德寶在舞臺上一圈一圈走著,就象表針一圈一圈地轉,時間在不停地流逝。舞臺成了一個如假包換的四維空間,多么奇妙的設計!
也是轉圈這個設計,讓人想到人生,有的人快;有的人慢;有的人掉隊;有的人,根本不想按常規和其他人一起轉。最后的這類人,多半是哲學家或者藝術家,又或是生活家。金寶也是這樣的人吧?^_^
四個舞臺,兩、三個演員演同一個角色,燈光明暗的切換,在舞臺上創造出電影蒙太奇的效果,而觀眾又可以距離演員如此的近,這種創造,不知道除了對“舞臺”這個概念超好的賴聲川導演,在華人戲劇圈里,還有誰可以想得出來。
有時候樓上樓下同時在發生著什么,又象電影的畫面一分為二,同時在講兩件事。舞臺和電影的通感,也是第一次感覺到。
也有人不喜歡一個演員在說,另外一個演員在演的方式,但我很喜歡。就拿顧香蘭來說,很難想象沒有史可扮演老年,述說故事,譚卓或者是許晴,可以給人那么有韻味的老年形象,從而帶出時間的跨度感來。更不要說從場地調度來講了,如果同一個演員演一個角色,怕是要分成四天演了?。菢訒^癮嗎?pia飛!你想什么呢?!><!)
留下深刻印象的一個場景是在妓院。二樓,媽媽十里紅和金姨在勸說香蘭,一樓,妓女們在跳舞,不是艷舞,是展現技藝的舞蹈。用劇中的臺詞來說:“大家以為找妓女只是為了跟她睡覺。當年哪是這樣的?我們賣的哪里是身體?我們賣的就是中國男人自古以來得不到的一種玩意兒,那個玩意兒叫L’amour! 。愛情。”記得波伏娃在《第二性》中具體分析過,為什么妓女會特別得到文學家和藝術家的青睞。因為在一定程度上,她們比普通女人在經濟和感情上更不受男人的約束。因此,顧香蘭可以有教授嘴里講的“真感情”;因此,妓女會學習琴棋書畫,充滿了風情和智慧。這點也是國內大導演涉及妓女的大片中比較失敗的一個方面。秦淮名妓可不僅僅只是一群會大呼小叫的俗氣女人。
說到妓院的戲,不得不提葉錦添的服裝設計。尤其是旗袍,真的是太美了!從傳統的花朵圖案,到顧香蘭被伯爵包養后更符合西方審美的幾何圖形,無一不印象深刻。五號的風衣和伯爵的手套也很迷人。
《如夢似夢》的音樂也是一大亮點。尤其是那把笛子,一下子就吹出了東方的韻味。笛師胡帥畢業于中央音樂學院,曾獲“文華獎”專業組最高獎等諸多獎項。劇中音樂為原創。當胡帥身穿長衫站在舞臺一角,悠悠的笛聲響起的時候,在充滿詩意的畫面中,那個曾經雅致的中華就回來了。
這部戲有東方也有西方,吉他手亦會在演出的過程中席地而坐,一個副光源暗暗地打過去,烘托氛圍又不奪人眼球。
紀念冊也很值得購買。有每一幕的小結目錄,時間圖,人物關系圖,場景方位圖等便于回憶、理解劇情的資訊。當然還有賴聲川導演的創作思路、過程等等文章。演員們的介紹和自述也挺有趣。在這個部分你看到的是全部演員和幕后主要工作人員,這份尊重與盡心,令人感動。對比我們的網站,常常是男女三四號角色就找不到飾演者名單了,誰又不是從nobody做起的呢?這真是個沒有底蘊的圈子啊!
關于表演,李宇春比想象的好,臺灣口音的火候很合適。許晴的爆發力挺好的,倒是第一次見,形體上雖然有一點點過。孫強的5號也很不錯,那種痛苦得發抖的感覺,表現得很好。史可無疑是下半本的“定海神針”,聽她講故事很享受。
飾演十里紅、崗蒂夫人、法國客人1#的陳溱,聲線特殊,表演也有看頭。羅巍的王德寶印象深刻,臺詞的節奏感很好!
嚴重劇透的劇情分析文《五號真的存在過嗎?——賴聲川的太虛幻境》請點擊 http://www.czkrt.cn/location/drama/review/5878006/
有關鍵情節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