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寶島一村感動的理由

這篇劇評可能有關鍵情節透露
總覺得該寫點什么,才對得起心中的感動。第一次在看話劇的時候,覺得前一秒還在為催淚的劇情揪著心,后一秒就被逗到笑翻。真應了那句劇評,“看戲的人是傻子,拍戲的人是瘋子”。
一部好劇,當然先得有好故事。這個三家兩代人的故事里,一代人從年輕氣盛到耄耋之年,經歷了種種顛沛流離,卻不得不在守望中困守海島一隅渡過下半生;而另一代人從蹣跚學步到而立之年,在相對平穩安定的環境中成長,卻注定要與前半生相伴左右的人分離,散落到這個世界的天涯海角。這故事里又濃縮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天地遼闊,于是時世的動蕩不寧和波瀾不驚,人心的絕望和希望,命運的坎坷曲折和殊途同歸,便一一在這個臺南的小村里鋪陳開來。在平靜甚至是歡愉的表面下,埋著那樣多的錯愕、傷痛、隱忍和無奈,隱約像是看到了臺灣版本的《活著》。賴聲川用短短三小時打造了一個時代劇,真是鬼才。
寶島一村又不僅僅是在講故事。很多話劇戲劇音樂劇用華麗麗的舞臺效果、排山倒海氣勢如虹的臺詞和夸張的人物表情動作來釋放舞臺的張力。而寶島一村無論從舞臺、臺詞或人物來說都是平實自然的,平實自然到活脫脫像是從我們身邊出走的人,平實自然到好像在拍我們身邊發生的事。
比如那種叫思鄉的情感總是如影隨形。即使有時候你覺得能放下了,即使有時候你覺得不該想起這些,它卻又突然出現教你措手不及。于是三家人第一次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時,本是熱熱鬧鬧的,吃著吃著想到千里之外的家就突然冷了場。而那些海外求學的游子,第一次在異鄉過中國新年的時候,下了課匆匆忙忙趕到某個華人聚會的現場,是不是也會在熱鬧和歡笑中突然感覺到一絲絲冷清?
比如每天每日的生活太細碎,當鄰里關系成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便難免產生與婚姻不相上下的復雜關系。會有遠親不如近鄰的相互關懷和親密,有想刺探對方私事卻又不好意思的尷尬,也會有因瑣事而起一會又不見的摩擦和齟齬。當天津媽媽起勁地揮著手教只會說閩南語的鄰居做包子時,當一群人趴在朱家窗邊豎著耳朵聽鄰家聲響的時候,當趙家媽媽和朱家爸爸一言不合開始你來我往地斗嘴時,總會想到奶奶家的老房子。從樓下賣肉的大嬸到樓上樓下的大爺大叔小弟小妹,見了誰的面都要親熱地招呼一聲,連哪家的貓上別家溜達了幾天也要互通有無。
比如很多人都曾被生活擊垮過。會突然覺得累了,真的累了,想找一個誰也找不到的地方躲起來,或者買一張車票去遠方。選擇最決絕的方式告別一切,這樣的念頭會在頭腦里閃過,但是絕不敢久留。于是周阿姨只是買了一張站臺票,在站臺上站了很久很久,看著列車來了又去,站累了,然后回家。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有安娜卡列尼娜的絕望和勇氣。那是小說,這是一場戲,但更是生活。
再比如兩情相悅的人錯失機緣是件很可惜的事,但即使后悔也好,不甘心也罷,還是要在錯開的道路上漸行漸遠地走下去。多年后的重聚在大多數時候,是給人一個重新記起年輕的冒失的機會,即使傷感也是淡淡的。不顧一切地彌合陌路的這些年的人,要么是極端不幸和幸運的結合體,要么只出現在韓劇。1Q84不是屬于大多數人的世界。于是當大毛和阿牛在凌晨三點的月光下為那無謂的一秒爭執著分開時,我們只能嘆息。嘆息這樣無謂的事情卻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常態,也嘆息多年以后大毛和阿牛再見面時,他們一定不會是當年海誓山盟的樣子。大毛會住在Vegas,阿牛會有三個孩子,但他們不再屬于彼此。
這樣平實自然的寶島一村,又用一些不經意的細節將戲劇的張力發揮到極致。表現臺灣白色恐怖的那幕,趙家阿伯不明所以地被憲兵抓去,放回來之后不改談笑風生。卻在將要落座的一霎哆嗦了一下。不由自主地想到《兄弟》,這么多年過去我就記得一個情節,文革的時候,是會拿煙頭杵在地上讓人對準坐下去的。所以就算不知道臺灣是否真的有坐冰塊的酷刑,一樣會因為某個瞬間,感到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恐怖。還有白發蒼蒼的周阿姨終于見到真正的丈夫的那幕。和其他眷村居民相比,一直操著體己的臺灣腔的周阿姨戲份不多,也不那么出彩。但兩人顫顫巍巍地走近對方、慢慢相擁的時候,舞臺的燈光開始不停變化。我想那是周阿姨的內心,對于一個眾人都傳說投共諜的丈夫,這么多年她是怎么過來的。開始為失去丈夫傷心,為不知如何生活下去迷茫絕望,為周遭的流言感到畏懼和憤怒;后來有了周胖,她會有將兒子養大的勇氣和信念,會感激幫助她的周伯伯和張將軍,也會懷疑丈夫是不是真的去投了共,會想不清楚事實到底怎樣;一晃多年過去,站在面前的那人還是那人,但這中間的種種,恍然一天從清晨換做黑夜,又怎可能當作什么也沒有發生,這時她心里會怎么想!這幕的最后,眾人散盡,只剩周阿姨一人佇立在紅色的燈光中。她這是終于平靜了,還是心已死呢。
最喜歡的一幕是三家人分別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北京的張家人(其實是楊家人),楊奶奶佝僂在陰影里,旁邊圍著七大姑八大姨們,畫面恍然像是一個世紀前北平某個深宅大院的當家奶奶。然后楊奶奶一巴掌甩過去罵道,這一巴掌是你替你爸受的,完全是北平味道的霸氣外露。山東的朱伯伯,原來在老家還有個結發妻。那原配妻子看起來聽上去都是一副蒼老模樣,朱伯伯的臺灣妻子本來也是干粗活的辛苦人,相比之下卻要年輕好多。這些年不知道吃了多少苦的山東女人,見著自己的丈夫和臺灣妻子,卻只管叫自己的兒子“快叫二娘”,山東人真是淳樸好心腸。上海的周伯伯,在見到大姐的時候,那一口的吳儂軟語終于像是找到了歸屬。他們心里的萬般激動,也只會表現在緊緊攥住對方的手,輕輕地問這些年還好的不呀。只要聽到對方輕輕地回一句好的呀,那種在臺灣或許已經埋藏太久的,看上去生分卻又無比親密的上海味道,就全都回來了。是這些細節,讓三小時的小小眷村,延展出了它背后上百個形色各異的眷村的活色生香。
最被這部劇感動的理由,在除了它的精彩和真實以外,還因為它描繪的終究是一個人性善良的美好世界,即便在經歷那樣多的離別、磨難和苦痛之后。眷村在異鄉重生的過程,始終是溫暖而美好的。
朱家在98號和99號中間的平地搭起一間屋,借著鄰居的電用,一晃這么多年也就和和睦睦地住下了??偸菬嵝目炷c的老好人趙叔叔,生前似乎也不因此得到過什么好處,去世后卻有那么多人來送他,他在榕樹下的位置,一直都會是他的。一點一點學會說國語的朱家阿姨,即使兒子被趙阿姨瞧不起跑去了大洋彼岸,還會在對方失去伴侶、兒女在外的孤獨晚年盡心盡力地加以照顧,而這一切可能僅僅源于在溝通都存在障礙時的一籠包子。
但也因為這份溫暖和美好,劇終時刻免不了些許惋惜。如大觀園般繁華幾世,終究是紅樓一夢,何況眷村一場。眷村本是特定歷史環境下的特定產物,南來北往的人們在兩三代之后,終究會在新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眷村也無可避免凋零的命運。好在還有這些劇,這些眷村文學和影像,留存著眷村短短幾十年帶給世間的印記。如朱天心在《想我眷村的兄弟們》里寫的,我們年少時總向往離開眷村,真到遠離的時刻才知曉它的好。說到找男朋友,便只有一個標準,他來自眷村,眷村就好。
一部好劇,當然先得有好故事。這個三家兩代人的故事里,一代人從年輕氣盛到耄耋之年,經歷了種種顛沛流離,卻不得不在守望中困守海島一隅渡過下半生;而另一代人從蹣跚學步到而立之年,在相對平穩安定的環境中成長,卻注定要與前半生相伴左右的人分離,散落到這個世界的天涯海角。這故事里又濃縮了來自五湖四海的天地遼闊,于是時世的動蕩不寧和波瀾不驚,人心的絕望和希望,命運的坎坷曲折和殊途同歸,便一一在這個臺南的小村里鋪陳開來。在平靜甚至是歡愉的表面下,埋著那樣多的錯愕、傷痛、隱忍和無奈,隱約像是看到了臺灣版本的《活著》。賴聲川用短短三小時打造了一個時代劇,真是鬼才。
寶島一村又不僅僅是在講故事。很多話劇戲劇音樂劇用華麗麗的舞臺效果、排山倒海氣勢如虹的臺詞和夸張的人物表情動作來釋放舞臺的張力。而寶島一村無論從舞臺、臺詞或人物來說都是平實自然的,平實自然到活脫脫像是從我們身邊出走的人,平實自然到好像在拍我們身邊發生的事。
比如那種叫思鄉的情感總是如影隨形。即使有時候你覺得能放下了,即使有時候你覺得不該想起這些,它卻又突然出現教你措手不及。于是三家人第一次聚在一起吃年夜飯時,本是熱熱鬧鬧的,吃著吃著想到千里之外的家就突然冷了場。而那些海外求學的游子,第一次在異鄉過中國新年的時候,下了課匆匆忙忙趕到某個華人聚會的現場,是不是也會在熱鬧和歡笑中突然感覺到一絲絲冷清?
比如每天每日的生活太細碎,當鄰里關系成為生活中重要的一部分,便難免產生與婚姻不相上下的復雜關系。會有遠親不如近鄰的相互關懷和親密,有想刺探對方私事卻又不好意思的尷尬,也會有因瑣事而起一會又不見的摩擦和齟齬。當天津媽媽起勁地揮著手教只會說閩南語的鄰居做包子時,當一群人趴在朱家窗邊豎著耳朵聽鄰家聲響的時候,當趙家媽媽和朱家爸爸一言不合開始你來我往地斗嘴時,總會想到奶奶家的老房子。從樓下賣肉的大嬸到樓上樓下的大爺大叔小弟小妹,見了誰的面都要親熱地招呼一聲,連哪家的貓上別家溜達了幾天也要互通有無。
比如很多人都曾被生活擊垮過。會突然覺得累了,真的累了,想找一個誰也找不到的地方躲起來,或者買一張車票去遠方。選擇最決絕的方式告別一切,這樣的念頭會在頭腦里閃過,但是絕不敢久留。于是周阿姨只是買了一張站臺票,在站臺上站了很久很久,看著列車來了又去,站累了,然后回家。絕大多數人都不會有安娜卡列尼娜的絕望和勇氣。那是小說,這是一場戲,但更是生活。
再比如兩情相悅的人錯失機緣是件很可惜的事,但即使后悔也好,不甘心也罷,還是要在錯開的道路上漸行漸遠地走下去。多年后的重聚在大多數時候,是給人一個重新記起年輕的冒失的機會,即使傷感也是淡淡的。不顧一切地彌合陌路的這些年的人,要么是極端不幸和幸運的結合體,要么只出現在韓劇。1Q84不是屬于大多數人的世界。于是當大毛和阿牛在凌晨三點的月光下為那無謂的一秒爭執著分開時,我們只能嘆息。嘆息這樣無謂的事情卻是每時每刻都在發生的常態,也嘆息多年以后大毛和阿牛再見面時,他們一定不會是當年海誓山盟的樣子。大毛會住在Vegas,阿牛會有三個孩子,但他們不再屬于彼此。
這樣平實自然的寶島一村,又用一些不經意的細節將戲劇的張力發揮到極致。表現臺灣白色恐怖的那幕,趙家阿伯不明所以地被憲兵抓去,放回來之后不改談笑風生。卻在將要落座的一霎哆嗦了一下。不由自主地想到《兄弟》,這么多年過去我就記得一個情節,文革的時候,是會拿煙頭杵在地上讓人對準坐下去的。所以就算不知道臺灣是否真的有坐冰塊的酷刑,一樣會因為某個瞬間,感到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恐怖。還有白發蒼蒼的周阿姨終于見到真正的丈夫的那幕。和其他眷村居民相比,一直操著體己的臺灣腔的周阿姨戲份不多,也不那么出彩。但兩人顫顫巍巍地走近對方、慢慢相擁的時候,舞臺的燈光開始不停變化。我想那是周阿姨的內心,對于一個眾人都傳說投共諜的丈夫,這么多年她是怎么過來的。開始為失去丈夫傷心,為不知如何生活下去迷茫絕望,為周遭的流言感到畏懼和憤怒;后來有了周胖,她會有將兒子養大的勇氣和信念,會感激幫助她的周伯伯和張將軍,也會懷疑丈夫是不是真的去投了共,會想不清楚事實到底怎樣;一晃多年過去,站在面前的那人還是那人,但這中間的種種,恍然一天從清晨換做黑夜,又怎可能當作什么也沒有發生,這時她心里會怎么想!這幕的最后,眾人散盡,只剩周阿姨一人佇立在紅色的燈光中。她這是終于平靜了,還是心已死呢。
最喜歡的一幕是三家人分別回到闊別已久的家鄉。北京的張家人(其實是楊家人),楊奶奶佝僂在陰影里,旁邊圍著七大姑八大姨們,畫面恍然像是一個世紀前北平某個深宅大院的當家奶奶。然后楊奶奶一巴掌甩過去罵道,這一巴掌是你替你爸受的,完全是北平味道的霸氣外露。山東的朱伯伯,原來在老家還有個結發妻。那原配妻子看起來聽上去都是一副蒼老模樣,朱伯伯的臺灣妻子本來也是干粗活的辛苦人,相比之下卻要年輕好多。這些年不知道吃了多少苦的山東女人,見著自己的丈夫和臺灣妻子,卻只管叫自己的兒子“快叫二娘”,山東人真是淳樸好心腸。上海的周伯伯,在見到大姐的時候,那一口的吳儂軟語終于像是找到了歸屬。他們心里的萬般激動,也只會表現在緊緊攥住對方的手,輕輕地問這些年還好的不呀。只要聽到對方輕輕地回一句好的呀,那種在臺灣或許已經埋藏太久的,看上去生分卻又無比親密的上海味道,就全都回來了。是這些細節,讓三小時的小小眷村,延展出了它背后上百個形色各異的眷村的活色生香。
最被這部劇感動的理由,在除了它的精彩和真實以外,還因為它描繪的終究是一個人性善良的美好世界,即便在經歷那樣多的離別、磨難和苦痛之后。眷村在異鄉重生的過程,始終是溫暖而美好的。
朱家在98號和99號中間的平地搭起一間屋,借著鄰居的電用,一晃這么多年也就和和睦睦地住下了??偸菬嵝目炷c的老好人趙叔叔,生前似乎也不因此得到過什么好處,去世后卻有那么多人來送他,他在榕樹下的位置,一直都會是他的。一點一點學會說國語的朱家阿姨,即使兒子被趙阿姨瞧不起跑去了大洋彼岸,還會在對方失去伴侶、兒女在外的孤獨晚年盡心盡力地加以照顧,而這一切可能僅僅源于在溝通都存在障礙時的一籠包子。
但也因為這份溫暖和美好,劇終時刻免不了些許惋惜。如大觀園般繁華幾世,終究是紅樓一夢,何況眷村一場。眷村本是特定歷史環境下的特定產物,南來北往的人們在兩三代之后,終究會在新的土地上生根發芽,眷村也無可避免凋零的命運。好在還有這些劇,這些眷村文學和影像,留存著眷村短短幾十年帶給世間的印記。如朱天心在《想我眷村的兄弟們》里寫的,我們年少時總向往離開眷村,真到遠離的時刻才知曉它的好。說到找男朋友,便只有一個標準,他來自眷村,眷村就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