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不理性粉絲的角度對這部劇說點感想

這篇劇評可能有關鍵情節透露
2014年2月9日,話劇《喜劇的憂傷》,上海,第二場。全國倒數,還有六場。我的座位號是二排15座,靠左邊走廊,離道叔及書桌臺很近,票價980元。
那天,上海第一次下雪,看完戲從上海大劇院回家的我,冒著雪花,一路小跑,身冷,心熱。
從13年一聽到消息就立馬訂購票子,去年盼到今年,一度擔心得了大葉性肺炎的道叔身體是否承受的住又是否康復完全,事實證明道叔不會讓我失望。當所有的希翼化成現實,親眼望見檢察官先生單手插褲帶,徐徐從舞臺中央走來時,我情不自禁就笑起來,原本的興奮化作砰然和感動。
我想每個人眼中的哈姆雷特有千千萬萬不同的樣子,但陳道明在每個人眼中一定是類似的樣子。沒人會反駁我對他的評價:大叔魅力,成熟,清高,才情,正直,智慧。要說我是什么時候開始喜歡他的?我其實真說不準,也許就是因為他是陳道明,這么獨一無二的陳道明。他以前說過一句話:還是用角色和觀眾交流吧。他塑造了一個一個過目不忘的角色。無論獨挑大梁,還是點睛一筆,都讓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余味,這樣的演員,顯現的可是響當當的深厚功底。他在《圍城》里出演的方鴻漸,《二馬》里的大馬,《少年包青天》里的八王爺,《康熙王朝》里的康熙大帝,《黑洞》里的聶明宇,《大漢天子》里的東方朔,《楚漢傳奇》里的劉邦等等,每一個都令我喜愛有加,津津樂道。他用他的靈魂潛伏于每個角色,他用內心感同身受著每個角色,他賦予每個角色意義,他將每一個沒有生命力的角色演繹成富有自己味道的東西在里面。他稱得上最偉大的演員之一,我就是這樣認為。
以上不過題外話,說說這部話劇。簡單介紹下這部話劇的背景:劇本改編自日本知名劇作家三谷幸喜的《笑的大學》。劇作家三谷幸喜筆下的這個故事于本國公演后廣受好評,其他國家紛紛引進。于是就此誕生出話劇《喜劇的憂傷》,《喜》講述的是國名黨時期在重慶文化審查部門發生的一個編劇和審查官之間相互斗爭而引發的喜劇故事。該劇背景產生于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國。抗日戰爭爆發期間,由北平遷往重慶的喜劇劇團的一名編劇前往國民黨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將自己新創作的劇本呈交戲劇審查科剛調任的審查官審查。然而剛從前線負傷歸來的審查官,厭惡戲劇,而且堅定地認為劇本本身更是不可救藥。表面上看這是關于文藝創作過程的鬧劇,冰山下面是關于在體制下人的生存方式的討論。
這部話劇的特點在于,整場戲只有兩個人,充斥著對白,情感釋放,沖突,動作。可以說,對于演員的壓力以及耐力都是一大考驗。而且這樣的故事搬到話劇的舞臺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通過對話引起沖突所帶來的戲劇效果,對角色的塑造也充滿著相當的張力。很慶幸,編劇找到了兩位了不起的演員:陳道明和何冰。何冰曾經說過:劇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誰去演。我一半同意他的觀點。可以說,陳道明同何冰同臺飆戲時,能夠看出兩者間的默契合拍。簡單地說,就是很有磁場。陳道明本身就是個很有氣場,很霸氣的演員,但是何冰在他面前始終沒有自亂陣腳,顯現出來的是:扎實的演技和火候。
陳道明扮演的審查官,嚴肅刻板,不懂笑為何物,不明白笑有什么意義。他百般刁難編劇,厭惡喜劇,甚至提到喜劇的字眼就厭惡。他對著編劇說:我的眼睛在戰爭時期被日本人的大刀砍瞎,我不明白笑真的有這么重要嗎?七天內,一天天,他由傲慢,霸道,對待喜劇的偏見,慢慢轉變到躍躍一試參與編劇劇中人物角色試演,再到偷偷去看編劇所在的劇院里的演出,內心和行為都發生了巧妙而柔軟的轉變。而小編劇呢,從一位逆來順受奉承拍馬的軟弱者,到熱情鼓動審查官一起來表演劇中人物,再到站出來對檢察官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行為支配著的內心不斷地經受強化。一天一心理,一天一變化,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絲絲緊扣。豐富的心思轉變和行為特質,濃縮在這七天里。
可以說,陳道明的演出讓我這個臺下的觀眾嘆為觀止。平時坐在電視機前看他的神情不過癮,一下子看見“活著的”,“會動的”道叔,當然得好好觀賞。我坐在第二排,仔細地盯視著他面部的表情,無論是霸道,冷漠,故作姿態,心思動搖,內心抽動,外剛內柔等心理狀態所隱射出來的外部表情,他都表現的淋漓盡致。演技收放自如不說,嗓音還渾厚好聽,措詞頓句有板有眼。何冰,無論是逆來順受,備受欺凌,隱忍,軟弱,搞笑,外柔內剛等所表現出來的肢體與面龐語言,也非常具有畫面的代入感。當他對著審查官說:我完全可以一走了之,或者不按照您說的來改讓劇本照常出演。但我甘愿聽從你的指示一遍遍去改,不厭其煩,我把這作為一名喜劇編劇者的抗爭。這句話,是一句很有分量的話,尤其出自一個小人物嘴中,果真審查官立刻勃然大怒覺得他這是在羞辱權威的自己。另外一場景是當他親口告訴審查官頭上傷口的實情時——劇場所有人說他奉承迎合,從未理解過他改寫劇本迎合審查官只是為了解救劇場生存的危機,那時被誤解憋屈包圍的編劇,何冰真是把他的精氣神表現到家了,簡直讓作為觀眾的我深深動容,眼淚濕潤。結尾快要落幕時,當檢察官知曉編劇要去入伍抗日提前阻止卻無法阻止這一事實發生的時候,他將紙條遞給編劇,搖搖頭說:人微言輕啊,一陣嘆氣。接著他出此下策,告訴編劇保全性命的方法,確保活著回來。編劇說:這是審查官你說的話嗎?他低著頭,目視遠方,對他說更像在同自己說:這還重要嗎?結尾,伴隨著壯烈的音樂背景聲,兩個男人面對面,互相敬禮。這是男人和男人的敬意,是男人對另一個男人表達尊重的最高方式。無言,卻崇高。無力,但又處處透露著力量。七天的相處,倆男人的靈魂互相游走,愈發開始理解。
我們為什么需要喜劇?戰爭年代,吃不飽穿不暖,要喜劇干嘛?小編劇給我們講了“很惡心”(出自審查官口)的例子,意在告訴那些對生活喪失信心的人,有時,喜劇能給絕望的生活和悲情的人生帶來希望和亮點。正如妮可基德曼在2003年憑借《時時刻刻》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上臺致辭時說的一句話:在一個世界處于動亂的時候,你為什么要到奧斯卡頒獎現場來?because art is important! 因為我們堅信自己的事業!我們必須堅守自己的職責!這個傳統必須發揚光大。 我想,這句話同喜劇的意義相通。如果生活沒有藝術和文學,沒有它們的存在,我們的心靈是否貧瘠匱乏又黑暗冰冷?
當然我不能因為喜歡陳道明就不加客觀地都說好。其實我個人感覺,這部劇本的節奏把握得很好,但是在某些劇情方面,我并不怎么喜歡,也不怎么覺得好笑,而且還偶爾有出戲的狀態。根據莎士比亞的喜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中國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還有《白蛇傳》,將這些故事里人物的角色進行竄竄燒,繞口令一樣,有點單調還帶點無聊。那句引起全體觀眾哄堂大笑的“讓天上的雷劈死我吧”,還搭配專門的動作手勢結合著說,我覺得挺雷人的,也真心為兩位大叔心疼:一把年紀了,還得這樣引起喜劇效果。除了戲中戲里審查官客竄一把編劇筆下的警察局局長盧永貞時,陳道明手腳放開沒有束縛地將局長演技的生澀和別扭表現的惟妙惟肖時,我倒是首次純粹因為道叔的形體動態看的樂不可支。其實這部戲的劇情,編排,結構方面都不夠飽滿,觀賞完后提供的思考空間不大,幽默和搞笑也不能劃成等號,對喜劇的象征意義探討的也不夠深入,再然后所做的鋪墊到最后的結局,并非自然的水到渠成,總有些突然的違和感和緩不過來的味道。這部戲說穿了,真是靠陳道明和何冰兩位實力派演員憑實在的演技支撐起來,再說的難聽點,如果沒有陳道明的魅力,又有多少人會去看?
結尾謝幕,兩位主演單手擊掌,擁抱。期間返場七次,上海的8場表演中,這是他唯一一次獻出了飛吻,臺下一片尖叫聲。陳道明真的很瘦,不高(最高也就1.75米,目測沒有),但身板很直,身形很好,一身中山裝能穿出中山裝獨有的味道,他的臉龐真能將斯文和霸氣融合地異常完美。他曾經說過,他就像陳忠實小說《白鹿原》里的白嘉軒,只有打斷他的腰桿子,否則一輩子都學不會彎腰。還真是這樣,親眼看到他的全部,你會對他筆直的脊梁難以忘懷。我和眾人簇擁至臺階前方,我靜靜地抬頭看著他。他面對觀眾的熱情不卑不亢,對喜歡他的觀眾鞠躬,揮手,笑起來很真誠很溫暖。大多數時候他都筆挺挺地站立,看著前方,好像在想著什么,好像和人群適當保持距離,好像什么都知道,只是都放在心底而已。他有他內心堅守的東西。我默默看著他,覺得我們相隔很近,卻又離得很遠。
可惜上海最后一場,可惜只看了一次。一個月過去了,我此刻才鼓起勇氣下筆,當初的興奮和熱情漸漸被如今的冷靜和回憶所替代,但喜愛道叔的那顆真心從來不曾淡漠。不過自己還沒琢磨出個大概,就斗膽在這里寫的像回事似的。
做演員不易,做舞臺劇演員更是不易,隨時都要面對著可能的意外事件,觀眾觀賞的現場反饋,任何大小的干擾因素等,背后則是無數遍的血汗排練。酣暢淋漓的表演,天衣無縫的搭檔合作,生理心理的無窮釋放不僅是演員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觀眾觀賞的至高享受。最后我就用宋丹丹的一句話作為總結:如果你不覺得他們了不起,可能只是因為你沒有做過演員。所以,謝謝陳道明老師,謝謝何冰老師。
那天,上海第一次下雪,看完戲從上海大劇院回家的我,冒著雪花,一路小跑,身冷,心熱。
從13年一聽到消息就立馬訂購票子,去年盼到今年,一度擔心得了大葉性肺炎的道叔身體是否承受的住又是否康復完全,事實證明道叔不會讓我失望。當所有的希翼化成現實,親眼望見檢察官先生單手插褲帶,徐徐從舞臺中央走來時,我情不自禁就笑起來,原本的興奮化作砰然和感動。
我想每個人眼中的哈姆雷特有千千萬萬不同的樣子,但陳道明在每個人眼中一定是類似的樣子。沒人會反駁我對他的評價:大叔魅力,成熟,清高,才情,正直,智慧。要說我是什么時候開始喜歡他的?我其實真說不準,也許就是因為他是陳道明,這么獨一無二的陳道明。他以前說過一句話:還是用角色和觀眾交流吧。他塑造了一個一個過目不忘的角色。無論獨挑大梁,還是點睛一筆,都讓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和余味,這樣的演員,顯現的可是響當當的深厚功底。他在《圍城》里出演的方鴻漸,《二馬》里的大馬,《少年包青天》里的八王爺,《康熙王朝》里的康熙大帝,《黑洞》里的聶明宇,《大漢天子》里的東方朔,《楚漢傳奇》里的劉邦等等,每一個都令我喜愛有加,津津樂道。他用他的靈魂潛伏于每個角色,他用內心感同身受著每個角色,他賦予每個角色意義,他將每一個沒有生命力的角色演繹成富有自己味道的東西在里面。他稱得上最偉大的演員之一,我就是這樣認為。
以上不過題外話,說說這部話劇。簡單介紹下這部話劇的背景:劇本改編自日本知名劇作家三谷幸喜的《笑的大學》。劇作家三谷幸喜筆下的這個故事于本國公演后廣受好評,其他國家紛紛引進。于是就此誕生出話劇《喜劇的憂傷》,《喜》講述的是國名黨時期在重慶文化審查部門發生的一個編劇和審查官之間相互斗爭而引發的喜劇故事。該劇背景產生于上個世紀四十年代的中國。抗日戰爭爆發期間,由北平遷往重慶的喜劇劇團的一名編劇前往國民黨中央文化運動委員會,將自己新創作的劇本呈交戲劇審查科剛調任的審查官審查。然而剛從前線負傷歸來的審查官,厭惡戲劇,而且堅定地認為劇本本身更是不可救藥。表面上看這是關于文藝創作過程的鬧劇,冰山下面是關于在體制下人的生存方式的討論。
這部話劇的特點在于,整場戲只有兩個人,充斥著對白,情感釋放,沖突,動作。可以說,對于演員的壓力以及耐力都是一大考驗。而且這樣的故事搬到話劇的舞臺上,必不可少的就是通過對話引起沖突所帶來的戲劇效果,對角色的塑造也充滿著相當的張力。很慶幸,編劇找到了兩位了不起的演員:陳道明和何冰。何冰曾經說過:劇本不重要,重要的是誰去演。我一半同意他的觀點。可以說,陳道明同何冰同臺飆戲時,能夠看出兩者間的默契合拍。簡單地說,就是很有磁場。陳道明本身就是個很有氣場,很霸氣的演員,但是何冰在他面前始終沒有自亂陣腳,顯現出來的是:扎實的演技和火候。
陳道明扮演的審查官,嚴肅刻板,不懂笑為何物,不明白笑有什么意義。他百般刁難編劇,厭惡喜劇,甚至提到喜劇的字眼就厭惡。他對著編劇說:我的眼睛在戰爭時期被日本人的大刀砍瞎,我不明白笑真的有這么重要嗎?七天內,一天天,他由傲慢,霸道,對待喜劇的偏見,慢慢轉變到躍躍一試參與編劇劇中人物角色試演,再到偷偷去看編劇所在的劇院里的演出,內心和行為都發生了巧妙而柔軟的轉變。而小編劇呢,從一位逆來順受奉承拍馬的軟弱者,到熱情鼓動審查官一起來表演劇中人物,再到站出來對檢察官表達出自己的真實想法,行為支配著的內心不斷地經受強化。一天一心理,一天一變化,抽絲剝繭,層層遞進,絲絲緊扣。豐富的心思轉變和行為特質,濃縮在這七天里。
可以說,陳道明的演出讓我這個臺下的觀眾嘆為觀止。平時坐在電視機前看他的神情不過癮,一下子看見“活著的”,“會動的”道叔,當然得好好觀賞。我坐在第二排,仔細地盯視著他面部的表情,無論是霸道,冷漠,故作姿態,心思動搖,內心抽動,外剛內柔等心理狀態所隱射出來的外部表情,他都表現的淋漓盡致。演技收放自如不說,嗓音還渾厚好聽,措詞頓句有板有眼。何冰,無論是逆來順受,備受欺凌,隱忍,軟弱,搞笑,外柔內剛等所表現出來的肢體與面龐語言,也非常具有畫面的代入感。當他對著審查官說:我完全可以一走了之,或者不按照您說的來改讓劇本照常出演。但我甘愿聽從你的指示一遍遍去改,不厭其煩,我把這作為一名喜劇編劇者的抗爭。這句話,是一句很有分量的話,尤其出自一個小人物嘴中,果真審查官立刻勃然大怒覺得他這是在羞辱權威的自己。另外一場景是當他親口告訴審查官頭上傷口的實情時——劇場所有人說他奉承迎合,從未理解過他改寫劇本迎合審查官只是為了解救劇場生存的危機,那時被誤解憋屈包圍的編劇,何冰真是把他的精氣神表現到家了,簡直讓作為觀眾的我深深動容,眼淚濕潤。結尾快要落幕時,當檢察官知曉編劇要去入伍抗日提前阻止卻無法阻止這一事實發生的時候,他將紙條遞給編劇,搖搖頭說:人微言輕啊,一陣嘆氣。接著他出此下策,告訴編劇保全性命的方法,確保活著回來。編劇說:這是審查官你說的話嗎?他低著頭,目視遠方,對他說更像在同自己說:這還重要嗎?結尾,伴隨著壯烈的音樂背景聲,兩個男人面對面,互相敬禮。這是男人和男人的敬意,是男人對另一個男人表達尊重的最高方式。無言,卻崇高。無力,但又處處透露著力量。七天的相處,倆男人的靈魂互相游走,愈發開始理解。
我們為什么需要喜劇?戰爭年代,吃不飽穿不暖,要喜劇干嘛?小編劇給我們講了“很惡心”(出自審查官口)的例子,意在告訴那些對生活喪失信心的人,有時,喜劇能給絕望的生活和悲情的人生帶來希望和亮點。正如妮可基德曼在2003年憑借《時時刻刻》獲得奧斯卡最佳女主角上臺致辭時說的一句話:在一個世界處于動亂的時候,你為什么要到奧斯卡頒獎現場來?because art is important! 因為我們堅信自己的事業!我們必須堅守自己的職責!這個傳統必須發揚光大。 我想,這句話同喜劇的意義相通。如果生活沒有藝術和文學,沒有它們的存在,我們的心靈是否貧瘠匱乏又黑暗冰冷?
當然我不能因為喜歡陳道明就不加客觀地都說好。其實我個人感覺,這部劇本的節奏把握得很好,但是在某些劇情方面,我并不怎么喜歡,也不怎么覺得好笑,而且還偶爾有出戲的狀態。根據莎士比亞的喜劇《羅密歐與茱麗葉》,中國民間傳說《梁山伯與祝英臺》,還有《白蛇傳》,將這些故事里人物的角色進行竄竄燒,繞口令一樣,有點單調還帶點無聊。那句引起全體觀眾哄堂大笑的“讓天上的雷劈死我吧”,還搭配專門的動作手勢結合著說,我覺得挺雷人的,也真心為兩位大叔心疼:一把年紀了,還得這樣引起喜劇效果。除了戲中戲里審查官客竄一把編劇筆下的警察局局長盧永貞時,陳道明手腳放開沒有束縛地將局長演技的生澀和別扭表現的惟妙惟肖時,我倒是首次純粹因為道叔的形體動態看的樂不可支。其實這部戲的劇情,編排,結構方面都不夠飽滿,觀賞完后提供的思考空間不大,幽默和搞笑也不能劃成等號,對喜劇的象征意義探討的也不夠深入,再然后所做的鋪墊到最后的結局,并非自然的水到渠成,總有些突然的違和感和緩不過來的味道。這部戲說穿了,真是靠陳道明和何冰兩位實力派演員憑實在的演技支撐起來,再說的難聽點,如果沒有陳道明的魅力,又有多少人會去看?
結尾謝幕,兩位主演單手擊掌,擁抱。期間返場七次,上海的8場表演中,這是他唯一一次獻出了飛吻,臺下一片尖叫聲。陳道明真的很瘦,不高(最高也就1.75米,目測沒有),但身板很直,身形很好,一身中山裝能穿出中山裝獨有的味道,他的臉龐真能將斯文和霸氣融合地異常完美。他曾經說過,他就像陳忠實小說《白鹿原》里的白嘉軒,只有打斷他的腰桿子,否則一輩子都學不會彎腰。還真是這樣,親眼看到他的全部,你會對他筆直的脊梁難以忘懷。我和眾人簇擁至臺階前方,我靜靜地抬頭看著他。他面對觀眾的熱情不卑不亢,對喜歡他的觀眾鞠躬,揮手,笑起來很真誠很溫暖。大多數時候他都筆挺挺地站立,看著前方,好像在想著什么,好像和人群適當保持距離,好像什么都知道,只是都放在心底而已。他有他內心堅守的東西。我默默看著他,覺得我們相隔很近,卻又離得很遠。
可惜上海最后一場,可惜只看了一次。一個月過去了,我此刻才鼓起勇氣下筆,當初的興奮和熱情漸漸被如今的冷靜和回憶所替代,但喜愛道叔的那顆真心從來不曾淡漠。不過自己還沒琢磨出個大概,就斗膽在這里寫的像回事似的。
做演員不易,做舞臺劇演員更是不易,隨時都要面對著可能的意外事件,觀眾觀賞的現場反饋,任何大小的干擾因素等,背后則是無數遍的血汗排練。酣暢淋漓的表演,天衣無縫的搭檔合作,生理心理的無窮釋放不僅是演員的最高境界,同時也是觀眾觀賞的至高享受。最后我就用宋丹丹的一句話作為總結:如果你不覺得他們了不起,可能只是因為你沒有做過演員。所以,謝謝陳道明老師,謝謝何冰老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