難得糊涂——話劇《糊涂戲班》

這篇劇評可能有關鍵情節透露
首先說說怎么知道這部劇的,本來1月的時候只是看到有這部戲但是不是很關注,偶然看到電視上對該劇的采訪,才意識到這部戲大有來頭。上海話劇藝術中心總是能出好劇,真是nice,謀殺正在直播有空一定去。
好了言歸正傳,這部劇具體得獎之類的且不說,之前光是看了幾個片段就明顯感覺到這部戲分量重笑料多。奔著放松心情,不用事先預習劇本,直接買票入場就好。
觀影過程很開心,如果有其他人想去看,最好提前上廁所,少喝水。
扯點遠的。其實這兩年,看過的開心麻花或者一些辦公室喜劇,刨去傳統的橋段,剩下的基本上都是靠臺詞,不,準確的說,應該是將時下時髦或者熱門的詞匯放入劇本中進行逗笑。個人覺得像夏洛特煩惱還有早一點的想吃麻花現給你擰的梗都有點牽強,當然為了歡樂去看看也是蠻不錯的。感謝開心麻花這樣的組織,做大市場也是促進良性發展的。
兩只狗的生活意見也是時事型的吐槽逗笑。當然,比賀歲的純商業演出要B格高一點。加入了意大利的即興喜劇元素之后,節奏明快,信息量很大,臺詞也隨著時間在不斷更新。舉例今年2015年吐槽了吸毒的尹相杰,但是現場只有幾聲笑,可能很多人沒有反應過來把。不能算是傳統的對子戲,可以從定場詩,現場回應觀眾這些地方看出相聲的影子,而且因為兩個演員在戲中戲和跳出戲等部分快速轉換,對觀眾的要求也很高,觀眾要不停地跟著轉換角色。提一句今年的兩只狗不是劉曉曄和韓鵬翼兩位演的,換了兩位新人以后總覺得不對勁,開場詞有點生硬,好幾處的處理方法可能不適合我的胃口,感覺笑點沒準確地踩在節奏上。
糊涂戲班的創作模式是三幕戲,一個本子從走臺彩排到正式演出前,演出的后臺,正式演出,溢美之詞難以言盡。除了各位辛苦的演員用行動證明了節奏對于喜劇的重要性以外,我還能看出聽出很多導演想吐槽的東西。演員之間會產生的復雜的人際關系(哈哈貴圈真亂),一些自以為是的大腕演員的小心思壞脾氣,還有舞臺上的行動目的,包括反復強調的節奏這些很專業的東西都以很幽默的方式呈現。劇場里簡單計算了一下基本上分分鐘一兩次次笑,2個小時40分鐘下來,200多次笑肯定有了,已經和周立波笑侃三十年包括德云社的相聲一樣了。很超值。
以前在知乎上面看到一個問題是:一個演技很爛的演員和一個演技很好的演員,誰更能飾演好「演技很爛的演員」這個角色。叫獸易小星的回答可以自己找一下。要演出一個三流演員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科班出身的演員們花了四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去適應體驗派的表演體系,敲打掉很多不合適的東西,沒想到這部戲要把這些以前辛苦打磨掉的所謂的陋習撿回來。比如說臺詞的時候很重的臺詞腔調或者播音腔調,秀自己的聲線。再比如說臺詞一定要擺pose,做一些僵硬的手勢,包括演員啊噢這些語氣詞也成了逗笑的引爆點,那個啊真是笑死了,等會我要找找是哪位演的,五萬個贊。
旋轉的舞臺兩場景,和兩只狗這種傳統的無實物表演相比,門啊這些道具光是走錯就能引發很多笑料。不過演員的體力真心不錯,一天貌似兩場戲。八扇門還要樓上樓下,該死的包文件夾和讓人吐血的沙丁魚罐頭這里那里進來又出去的,這些調度對于一些觀眾可能是不屑一顧的鬧劇,但是演員們在排練時需要難以想象的時間去反復的磨合。特別想知道花了多久排。
鬧劇確實是鬧了點,特別是第二幕,信息量大的觀眾都有點目不暇接了。眼睛要努力捕捉每一個細節,耳朵還要去聽臺前演員的臺詞。再說節奏舞臺調度復雜也需要精確地實施,尤其是很多出場和動作其實早一秒和晚一秒,效果會差很多。和相聲演員一樣,反復地琢磨每一個包袱什么時候拋出來最逗,需要功夫。
第三幕因為有前兩幕尤其是第一幕的鋪墊,笑點密集到臉都僵掉了,結尾有點不像想象中那么酸爽哈哈,我無法想象怎么處理會更好。
從人物角色的刻畫上來說,看完以后,基本全場內衣的布魯克(Garry這些英文名和戲中戲角色實在是難記啊智商...),分分鐘能替補的場務,脫褲子的,尤其是從樓梯上摔下來,真心是虐待自己啊,想到要連續演接近一個月,也真是蠻拼的。
最后還是想說喜劇人物想走深很難,這一點是在看完陳道明何冰演的《喜劇的憂傷》以后才深有感觸的,指導還是宋丹丹呢。真是個難事不能強求面面俱到。話劇不光是導演和演員,或許編劇一開始在創作的時候就要站得很高或者考慮塑造一個深刻的人物吧。好在是喜劇,笑了就好。
看了自己兩年前寫的,可以重寫了。
好了言歸正傳,這部劇具體得獎之類的且不說,之前光是看了幾個片段就明顯感覺到這部戲分量重笑料多。奔著放松心情,不用事先預習劇本,直接買票入場就好。
觀影過程很開心,如果有其他人想去看,最好提前上廁所,少喝水。
扯點遠的。其實這兩年,看過的開心麻花或者一些辦公室喜劇,刨去傳統的橋段,剩下的基本上都是靠臺詞,不,準確的說,應該是將時下時髦或者熱門的詞匯放入劇本中進行逗笑。個人覺得像夏洛特煩惱還有早一點的想吃麻花現給你擰的梗都有點牽強,當然為了歡樂去看看也是蠻不錯的。感謝開心麻花這樣的組織,做大市場也是促進良性發展的。
兩只狗的生活意見也是時事型的吐槽逗笑。當然,比賀歲的純商業演出要B格高一點。加入了意大利的即興喜劇元素之后,節奏明快,信息量很大,臺詞也隨著時間在不斷更新。舉例今年2015年吐槽了吸毒的尹相杰,但是現場只有幾聲笑,可能很多人沒有反應過來把。不能算是傳統的對子戲,可以從定場詩,現場回應觀眾這些地方看出相聲的影子,而且因為兩個演員在戲中戲和跳出戲等部分快速轉換,對觀眾的要求也很高,觀眾要不停地跟著轉換角色。提一句今年的兩只狗不是劉曉曄和韓鵬翼兩位演的,換了兩位新人以后總覺得不對勁,開場詞有點生硬,好幾處的處理方法可能不適合我的胃口,感覺笑點沒準確地踩在節奏上。
糊涂戲班的創作模式是三幕戲,一個本子從走臺彩排到正式演出前,演出的后臺,正式演出,溢美之詞難以言盡。除了各位辛苦的演員用行動證明了節奏對于喜劇的重要性以外,我還能看出聽出很多導演想吐槽的東西。演員之間會產生的復雜的人際關系(哈哈貴圈真亂),一些自以為是的大腕演員的小心思壞脾氣,還有舞臺上的行動目的,包括反復強調的節奏這些很專業的東西都以很幽默的方式呈現。劇場里簡單計算了一下基本上分分鐘一兩次次笑,2個小時40分鐘下來,200多次笑肯定有了,已經和周立波笑侃三十年包括德云社的相聲一樣了。很超值。
以前在知乎上面看到一個問題是:一個演技很爛的演員和一個演技很好的演員,誰更能飾演好「演技很爛的演員」這個角色。叫獸易小星的回答可以自己找一下。要演出一個三流演員還真不是一件簡單的事情,科班出身的演員們花了四年甚至更長的時間去適應體驗派的表演體系,敲打掉很多不合適的東西,沒想到這部戲要把這些以前辛苦打磨掉的所謂的陋習撿回來。比如說臺詞的時候很重的臺詞腔調或者播音腔調,秀自己的聲線。再比如說臺詞一定要擺pose,做一些僵硬的手勢,包括演員啊噢這些語氣詞也成了逗笑的引爆點,那個啊真是笑死了,等會我要找找是哪位演的,五萬個贊。
旋轉的舞臺兩場景,和兩只狗這種傳統的無實物表演相比,門啊這些道具光是走錯就能引發很多笑料。不過演員的體力真心不錯,一天貌似兩場戲。八扇門還要樓上樓下,該死的包文件夾和讓人吐血的沙丁魚罐頭這里那里進來又出去的,這些調度對于一些觀眾可能是不屑一顧的鬧劇,但是演員們在排練時需要難以想象的時間去反復的磨合。特別想知道花了多久排。
鬧劇確實是鬧了點,特別是第二幕,信息量大的觀眾都有點目不暇接了。眼睛要努力捕捉每一個細節,耳朵還要去聽臺前演員的臺詞。再說節奏舞臺調度復雜也需要精確地實施,尤其是很多出場和動作其實早一秒和晚一秒,效果會差很多。和相聲演員一樣,反復地琢磨每一個包袱什么時候拋出來最逗,需要功夫。
第三幕因為有前兩幕尤其是第一幕的鋪墊,笑點密集到臉都僵掉了,結尾有點不像想象中那么酸爽哈哈,我無法想象怎么處理會更好。
從人物角色的刻畫上來說,看完以后,基本全場內衣的布魯克(Garry這些英文名和戲中戲角色實在是難記啊智商...),分分鐘能替補的場務,脫褲子的,尤其是從樓梯上摔下來,真心是虐待自己啊,想到要連續演接近一個月,也真是蠻拼的。
最后還是想說喜劇人物想走深很難,這一點是在看完陳道明何冰演的《喜劇的憂傷》以后才深有感觸的,指導還是宋丹丹呢。真是個難事不能強求面面俱到。話劇不光是導演和演員,或許編劇一開始在創作的時候就要站得很高或者考慮塑造一個深刻的人物吧。好在是喜劇,笑了就好。
看了自己兩年前寫的,可以重寫了。
© 本文版權歸作者 苦澀小柑橘 所有,任何形式轉載請聯系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