笑點的三維空間——一場不專業的專業演出

“一部在倫敦西區復排了6次的鬧劇”、“百老匯常演不衰的經典之作”……被這些介紹吸引,于是關注了這部《糊涂戲班》。我是個笑點很高的人,之前看的幾部所謂爆笑話劇都沒讓我發自內心的笑起來。所以在買票之前,我上網查了很多資料、看了很多評論,無一例外都是贊揚。雖然買了票,對網上的評論還是有所懷疑的,畢竟評論者不都是專業的,現在的廣告營銷也越來越會利用評論來炒作,所以一直到開演我都沒有抱太大希望。
這部戲講述了一個戲班正在排演一部當晚就要上演的戲劇,在并不順利的熬夜排練中主要人物一一登場,演員的不敬業讓導演感到十分焦慮,隨著排練的深入,幾個演員之間的聯系從臺上延伸到臺下,暴露出復雜的關系,引領觀眾深入挖掘到排練不順利的深層原因。
第一幕的笑點多靠肢體表情以及臺詞的夸張來表現,也有很多觀眾笑的很開心,但在我看來,如果笑能分層的話,這就是最低一層的笑,太普通,沒能夠激發我的笑點。但從表演的角度以及戲劇的張力來說,每個角色都被塑造得很飽滿,演員的表演很好地迎合了劇情中戲劇排練的夸張。而整部劇的背景和劇情間的線索也在這一幕被交代清楚,觀眾得以獲得了大量信息。
第二幕的設計非常巧妙:整個舞臺布景翻轉了180度,為我們呈現了演出即將開始前和進行中的后臺情況。前一幕里的復雜關系自然而然被激化,兩段三角關系浮出臺面,矛盾凸顯激烈。這一幕的笑點主要是這幾個陷入三角關系的演員被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主導了戲中戲,另外幾個演員則要拼命維持平衡。我們眼睛看到的是直接呈現的后臺的混亂狀況,同時我們的耳朵和大腦還在聽和思考這種混亂在看不見的另一邊的舞臺上形成的尷尬狀態,笑料自然從平面開始過渡到立體。為觀眾展現了笑的第二個層次,經由情節引發的笑。
劇情在第二幕其實已經到達了高潮,所有的矛盾都被充分激發了出來。但巧妙的是,第三幕,是劇中面朝觀眾的正式演出,舞臺再一次180度翻轉回來。這一回,我們不再需要看到后臺,而可以通過演員的表演本身、戲劇的情節呈現以及經由前兩幕形成的思維通道建構起一個笑點的三維空間。簡單來說,看到演員的夸張表演,你會笑;明白促成這個表演的情節,你更會笑;同時你能在頭腦中解釋這個情節的荒誕之處和它背后的合理,你就會笑個不停。不夸張的說,最后一幕差不多是每5秒大笑一次的節奏,這部劇的成功可想而知。
舞臺上一場失敗的戲劇,在舞臺下卻收獲了無數笑聲與掌聲,不得不佩服編劇邏輯的巧妙。在如此“不專業”的演出狀況下,每個演員都呈現了自己最專業的演出。我以挑剔的眼光看這場戲中戲,最終承認評論一點也不夸張?!叭绻氵€沒有看過,趕快去,如果你看過,再去看一遍”。
我真的愿意再看一遍。
這部戲講述了一個戲班正在排演一部當晚就要上演的戲劇,在并不順利的熬夜排練中主要人物一一登場,演員的不敬業讓導演感到十分焦慮,隨著排練的深入,幾個演員之間的聯系從臺上延伸到臺下,暴露出復雜的關系,引領觀眾深入挖掘到排練不順利的深層原因。
第一幕的笑點多靠肢體表情以及臺詞的夸張來表現,也有很多觀眾笑的很開心,但在我看來,如果笑能分層的話,這就是最低一層的笑,太普通,沒能夠激發我的笑點。但從表演的角度以及戲劇的張力來說,每個角色都被塑造得很飽滿,演員的表演很好地迎合了劇情中戲劇排練的夸張。而整部劇的背景和劇情間的線索也在這一幕被交代清楚,觀眾得以獲得了大量信息。
第二幕的設計非常巧妙:整個舞臺布景翻轉了180度,為我們呈現了演出即將開始前和進行中的后臺情況。前一幕里的復雜關系自然而然被激化,兩段三角關系浮出臺面,矛盾凸顯激烈。這一幕的笑點主要是這幾個陷入三角關系的演員被自己的情緒和行為主導了戲中戲,另外幾個演員則要拼命維持平衡。我們眼睛看到的是直接呈現的后臺的混亂狀況,同時我們的耳朵和大腦還在聽和思考這種混亂在看不見的另一邊的舞臺上形成的尷尬狀態,笑料自然從平面開始過渡到立體。為觀眾展現了笑的第二個層次,經由情節引發的笑。
劇情在第二幕其實已經到達了高潮,所有的矛盾都被充分激發了出來。但巧妙的是,第三幕,是劇中面朝觀眾的正式演出,舞臺再一次180度翻轉回來。這一回,我們不再需要看到后臺,而可以通過演員的表演本身、戲劇的情節呈現以及經由前兩幕形成的思維通道建構起一個笑點的三維空間。簡單來說,看到演員的夸張表演,你會笑;明白促成這個表演的情節,你更會笑;同時你能在頭腦中解釋這個情節的荒誕之處和它背后的合理,你就會笑個不停。不夸張的說,最后一幕差不多是每5秒大笑一次的節奏,這部劇的成功可想而知。
舞臺上一場失敗的戲劇,在舞臺下卻收獲了無數笑聲與掌聲,不得不佩服編劇邏輯的巧妙。在如此“不專業”的演出狀況下,每個演員都呈現了自己最專業的演出。我以挑剔的眼光看這場戲中戲,最終承認評論一點也不夸張?!叭绻氵€沒有看過,趕快去,如果你看過,再去看一遍”。
我真的愿意再看一遍。
有關鍵情節透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