見證者 The Witness
簡介 · · · · · ·
你孤身一人醒來。這是一座充滿挑戰和驚奇、遍地謎題的奇怪小島。
你不記得你是誰,也不知道是怎樣來到這里;唯一你可以做的就是:探索這座小島,希望能找到一些線索,重拾記憶并找到回家的方法。
The Witness 是一個單人游戲,你需要在擁有數十個地域和超過 500 個謎題的開放世界中進行探索和解謎。你是一位聰明的玩家,這個游戲不愿浪費你的時間。不存在需要填充的容器;各種謎題都會將新的想法添入整體。所以,這是一個充滿了想法的游戲。
喜歡見證者 The Witness的人也喜歡 · · · · · ·
見證者 The Witness的攻略 · · · · · · (全部 1 條)
見證者 The Witness的文字 · · · · · · ( 全部 25 條 )

風車劇院六段視頻來源及簡介
供考據者參考。 【短片1】過去、未來和你 Yesterday, tomorrow and you (3分50秒) 摘自1978年的BBC紀錄片《文明的紐帶-人類科技史話》(Connections),由科技史學家James Burke策劃、監制和主持。短片節錄自最后一集,其中Burke討論了科學知識和其他人類社會生成的文化信息...
(展開)

錄音日志整理 - Audio Log Transcript(英漢對照)
The concept of a clock enfolds all succession in time. In the concept the sixth hour is not earlier than the seventh or eighth, although the clock never strikes the hour, save when the concept biddeth. - Nicholas of Cusa, 1450 時鐘的概念圍繞著時間的演替 在...
(展開)

Jonathan Blow關于《見證者》的深度訪談(上篇)(訪談譯文)
來源:Adam Ruins Everything, iTunes播客鏈接(第18集) 官網 ,及 官網音頻下載鏈接 youtube鏈接 , bilibili鏈接 2016年錄制,2017年1月18日發布 對談者: Adam Conover ,Jonathan Blow [譯者按:此訪談約90分鐘,Adam說的話也不少。為盡量保持完整性,除開場白明確從略處...
(展開)

Jonathan Blow談科學、語言、現實 (譯文)
原文鏈接 ,來源:TIME 2016年6月9日 作者: Matt Peckham 在Jonathan Blow和Thekla工作室制作的《見證者(The Witness)》里,有一座充滿神秘感的也許存在也許不存在的荒廢小島。它美妙、壯麗,而它的用意卻是高深莫測。到處都是顯眼的畫著迷宮的小屏幕,還有那連接它們的線纜...
(展開)

Jonathan Blow關于《見證者》的深度訪談(下篇)(訪談譯文)
來源:Adam Ruins Everything, iTunes播客鏈接(第18集) 官網 ,及 官網音頻下載鏈接 youtube鏈接 , bilibili鏈接 2016年錄制,2017年1月18日發布 對談者: Adam Conover ,Jonathan Blow [譯按:此訪談約90分鐘,Adam說的話也不少。為盡量保持完整性,除開場白明確從略處理外...
(展開)
> 更多文字 25篇
以下豆列推薦 · · · · · · ( 全部 )
- 第九藝術 (簏瞇矽汼)
- 文藝愛好者游戲不完全指南 (柴郡貓·Ledin)
- 推薦給手殘文藝青年的游戲 (斯多亞)
- 第九藝術之我見 (吉他與槍)
- IGN史上滿分游戲 (流星飛絆)
誰玩這部游戲 · · · · · ·
游戲資料貢獻者 · · · · · · ( 全部 16 人 )
> 重復條目投訴
有好游戲要推薦?
> 創建游戲條目
豆瓣能不能給個<在玩>的選項?
豆瓣竟然有“在玩”選項了。
打完游戲我走出門,第一次留意門口那棵樹上葉子的形狀。我們總在掌握概念后停止觀察,當我們把現實里的樹葉放進“樹葉”的概念,就再也看不到這棵樹和那棵樹上的葉子的區別。概念蒙蔽我們的知覺,讓我們誤以為自己掌握某種知識,而現實的世界卻不是這樣的。正念活在當下每一刻,去見證和體悟這一切吧。
我認為這已經是目前世界上最好最好的游戲了,也是最“接近”藝術的游戲,但再優秀的游戲,也只是用現在還未完全發展成熟的科技打造出的一個八大藝術的“交互式雜糅體”。這“雜糅體”的核心屬性在于其綜合互動性,這種綜合互動性對于那些真正的藝術本身就有的表達透明度來說,一定是一顆削弱其表達的毒藥。 就比如說某個玩家在游玩一個特別好的游戲的過程中,可能會感受到游戲制作者蘊藏在其中的博爾赫斯的敘事素養,梵高的美術風格... 我認為這已經是目前世界上最好最好的游戲了,也是最“接近”藝術的游戲,但再優秀的游戲,也只是用現在還未完全發展成熟的科技打造出的一個八大藝術的“交互式雜糅體”。這“雜糅體”的核心屬性在于其綜合互動性,這種綜合互動性對于那些真正的藝術本身就有的表達透明度來說,一定是一顆削弱其表達的毒藥。 就比如說某個玩家在游玩一個特別好的游戲的過程中,可能會感受到游戲制作者蘊藏在其中的博爾赫斯的敘事素養,梵高的美術風格,貝多芬奏鳴曲的氛圍,甚至是安德烈的鏡頭調度……但是玩家對以上藝術的感受必定是寬泛的,表面的,綜合的,不專一的,沒有深度的。 游戲是一種現代性技術的工具理性化打造出的媒介載體,這種載體必定局限于其理性的形式,且理性這種東西恰恰就是“反藝術”的。所以游戲絕不是藝術。 (展開)
2008年時,jonathan blow的《braid》的內涵碾壓同時代的所有其它游戲;2016年,jonathan blow的《the witness》的內涵再次碾壓我們這個時代的所有其它游戲。